|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 第2章 财务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13-26页 |
| ·财务治理的经济学基础 | 第13-16页 |
| ·现代企业契约理论 | 第13页 |
| ·团队生产理论 | 第13-14页 |
| ·代理理论 | 第14-15页 |
| ·不完全契约理论 | 第15页 |
| ·公司治理理论 | 第15-16页 |
| ·财务治理的概念及其内涵 | 第16-20页 |
| ·财务治理的主体与客体 | 第17-18页 |
| ·财务治理的目标 | 第18-19页 |
| ·财务治理的作用 | 第19-20页 |
| ·与财务治理相关的几组概念辩析 | 第20-22页 |
| ·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 | 第21-22页 |
| ·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 | 第22页 |
| ·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 | 第22-26页 |
| ·英美模式 | 第23页 |
| ·日德模式 | 第23-24页 |
| ·两种模式的比较 | 第24页 |
| ·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 第24-26页 |
|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现状 | 第26-35页 |
|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现状与问题 | 第26-30页 |
| ·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及其集中程度 | 第26页 |
| ·管理层持股比例较低且比较集中 | 第26-27页 |
| ·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严重 | 第27-28页 |
| ·债权人的相机财务治理机制不健全 | 第28页 |
| ·上市公司股东的非理性投资 | 第28-30页 |
| ·实例分析 | 第30-35页 |
| ·“银广厦”事件的始末 | 第30-31页 |
| ·从“银广夏”事件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 ·“银广夏”事件对改进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启示 | 第33-35页 |
| 第4章 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模式研究 | 第35-51页 |
| ·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模式 | 第35-47页 |
| ·财务激励模式 | 第35-40页 |
| ·财务监控模式 | 第40-47页 |
| ·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的创新 | 第47-51页 |
| ·财务激励方面的共同治理的机制 | 第48-49页 |
| ·财务监控方面的相机治理的机制 | 第49-51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