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8-21页 |
1 前言 | 第8-9页 |
2 抑郁情绪产生和发展的理论模型 | 第9-10页 |
·Beck的抑郁认知模型 | 第9页 |
·抑郁的双信息处理模型 | 第9-10页 |
3 抑郁个体情绪冲突的研究技术和理论模型 | 第10-13页 |
·情绪冲突的研究范式 | 第10-12页 |
·抑郁个体情绪冲突的理论假说 | 第12-13页 |
4 抑郁个体情绪加工过程中注意偏向的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注意偏向的研究范式 | 第13-15页 |
·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理论探讨 | 第15-17页 |
·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展望 | 第19-21页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及研究假设 | 第21-23页 |
1 问题提出 | 第21-22页 |
·抑郁倾向者认知控制对情绪加工的影响 | 第21页 |
·抑郁倾向者对情绪刺激的注意特点 | 第21-22页 |
2 研究假设 | 第22-23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3-45页 |
1 实验1 抑郁倾向大学生情绪冲突控制过程的行为学研究 | 第23-27页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7页 |
·讨论 | 第27页 |
2 实验2 抑郁倾向大学生对情绪面孔刺激的返回抑制特点及ERP特点研究 | 第27-45页 |
·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统计方法 | 第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43页 |
·讨论 | 第43-45页 |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 第45-47页 |
1 讨论 | 第45-46页 |
·抑郁倾向者负性注意偏向的特点 | 第45页 |
·抑郁倾向者注意偏向的产生机制 | 第45页 |
·抑郁个体对负性刺激的抑制不足是抑郁的何种特征 | 第45-46页 |
2 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 第46-47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