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牛奶质量检测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牛奶质量检测技术的发展动态 | 第9-12页 |
·化学方法在牛奶质量检测中的应用概况 | 第9页 |
·现代光谱测量方法在牛奶质量检测中的发展概况 | 第9-10页 |
·其它方法在牛奶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 第10-11页 |
·牛奶质量检测仪器发展状况的评述 | 第11-12页 |
·近红外光谱方法用于牛奶质量检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评述 | 第12-14页 |
·近红外光谱方法在牛奶质量检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14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5-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光学方法测量牛奶成分的基本问题和理论基础分析 | 第18-35页 |
·引言 | 第18-19页 |
·牛奶的组成、结构特点和光学特性表征 | 第19-24页 |
·牛奶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 第19-22页 |
·牛奶的光学特性表征 | 第22-24页 |
·牛奶成分含量变化对光学参数影响的分析 | 第24-30页 |
·牛奶成分含量变化对吸收特性的影响 | 第24-27页 |
·牛奶成分含量变化对散射特性的影响 | 第27-30页 |
·小结 | 第30页 |
·牛奶对光辐射的吸收作用和散射作用的研究 | 第30-34页 |
·牛奶对光辐射的吸收机理分析 | 第30-32页 |
·牛奶对光辐射的散射机理分析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现有近红外光谱方法用于牛奶质量检测的机理性剖析及应用研究 | 第35-54页 |
·引言 | 第35-37页 |
·现有近红外光谱方法用于牛奶质量检测的原理与过程剖析 | 第37-42页 |
·基于朗伯-比尔定律进行牛奶成分检测的原理分析 | 第37-40页 |
·多变量回归方法用于牛奶成分含量定量测量的过程分析 | 第40-42页 |
·现有近红外光谱方法在牛奶质量检测中应用的系统研究 | 第42-47页 |
·短波近红外区测量研究 | 第43-44页 |
·中波近红外区测量研究 | 第44-45页 |
·长波近红外区测量研究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页 |
·提高现有近红外光谱方法测量牛奶成分精度的校正方法研究 | 第47-52页 |
·减小散射影响的校正方法的提出 | 第48-51页 |
·EMSC 校正方法的实验验证 | 第51页 |
·校正方法的局限性 | 第51-52页 |
·现有近红外光谱方法用于牛奶质量检测的机理性剖析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牛奶质量光学检测中的实际测量模型的系统研究 | 第54-72页 |
·引言 | 第54-55页 |
·模型建立的应用背景分析 | 第55-56页 |
·光在牛奶中传播的实际传输模型的建立 | 第56-61页 |
·传输模型建立的理论分析 | 第56-59页 |
·传输模型的建立 | 第59-61页 |
·传输模型的参数描述 | 第61-63页 |
·模型输入参数及参数来源 | 第61-62页 |
·模型的输出参数 | 第62-63页 |
·传输模型的结果与讨论 | 第63-69页 |
·粒子尺寸分布对光在牛奶中传输的影响 | 第63-67页 |
·体积分数对光在牛奶中传输的影响 | 第67-68页 |
·粒子折射率对光在牛奶中传输的影响 | 第68-69页 |
·传输模型的实验验证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牛奶质量光学检测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 第72-92页 |
·引言 | 第72-73页 |
·温度变化对牛奶质量光学检测的影响及校正研究 | 第73-87页 |
·温度变化对牛奶质量光学检测的影响与机理分析 | 第73-80页 |
·减小温度影响的校正方法及实验验证 | 第80-87页 |
·均质问题的研究 | 第87-91页 |
·均质操作对牛奶测量影响的分析 | 第87-88页 |
·均质操作影响牛奶测量的研究现状 | 第88-89页 |
·本文对均质问题的研究及结论 | 第89-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2-95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 第92-93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93-94页 |
·下一步的研究方案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