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4页 |
1 选题的由来与写作思路 | 第14-46页 |
·家族企业研究在理论基础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14-22页 |
·家族企业研究的学科范式发展进程 | 第15-17页 |
·家族企业定义的不确定性及其影响 | 第17-18页 |
·家族企业的评价分歧 | 第18-20页 |
·关于“家族治理”问题的模糊认识及其影响 | 第20-22页 |
·家族企业治理研究的总体特点及发展方向 | 第22-30页 |
·当前家族企业治理理论的总体进程与特点 | 第22-23页 |
·家族企业治理的基本内容及其与非家族企业治理的区别 | 第23-24页 |
·“股东至上”主义对家族企业治理研究的影响 | 第24-26页 |
·家族治理可能取得突破的研究方向 | 第26-30页 |
·研究主题的产生和理论演绎 | 第30-40页 |
·研究视角的选择 | 第30-32页 |
·本文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的说明 | 第32-37页 |
·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37-40页 |
·写作的总体推进与结构安排 | 第40-44页 |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技术路线 | 第41-42页 |
·篇章结构 | 第42-43页 |
·研究目标 | 第43-44页 |
·本文预期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 第44-46页 |
2 文献评述:家族企业治理理论的基础、融合与发展方向 | 第46-96页 |
·家族企业界定的不同思路及其对治理研究的影响 | 第46-52页 |
·家族企业界定的主要方式和发展趋势 | 第46-49页 |
·不同定义视角下的家族企业治理研究 | 第49-52页 |
·家族企业的企业性质研究 | 第52-58页 |
·传统契约理论对家族企业契约性质的解释 | 第52-53页 |
·不完全契约理论和社会契约论在家族企业研究中的拓展 | 第53-55页 |
·社会资本理论对家族企业性质的分析 | 第55-58页 |
·家族企业治理的理论基础和评价分化 | 第58-80页 |
·主流理论对家族企业治理的评价和分析框架 | 第58-61页 |
·代理理论关于家族企业治理的新观点 | 第61-66页 |
·管家理论及利他主义对家族企业治理的分析 | 第66-74页 |
·家族企业的关系治理与家族缔约治理 | 第74-80页 |
·家族企业绩效研究 | 第80-88页 |
·家族企业绩效研究的理论进程 | 第80-82页 |
·家族企业绩效来源和衡量方法 | 第82-88页 |
·华人家族企业治理研究的简要评述 | 第88-94页 |
·作为一个分支研究对象的华人家族企业 | 第88-89页 |
·中国大陆家族企业实践与理论的发展进程与问题 | 第89-90页 |
·海外华人家族企业治理的路径依赖与儒家文化影响 | 第90-94页 |
·家族企业契约性质和治理研究的总体评价 | 第94-96页 |
3 家族缔约治理的总体思路与治理要素的提炼 | 第96-120页 |
·逻辑起点:家族社会关系在企业中的“嵌入”及其影响 | 第96-100页 |
·“嵌入性”、关系契约和家族企业 | 第96-97页 |
·社会关系嵌入对企业契约结构和治理结构的影响 | 第97-100页 |
·家族企业的特殊性及其治理观 | 第100-110页 |
·家族企业契约性质的关键 | 第100-103页 |
·家族企业特殊性质影响下的复合性企业目标 | 第103-107页 |
·家族企业治理的复合性及重点 | 第107-110页 |
·家族缔约治理的总体模型与治理要素 | 第110-120页 |
·家族缔约治理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 第110-112页 |
·家族缔约治理要素的来源与归类 | 第112-120页 |
4 家族缔约治理机制的理论演绎与模型假设 | 第120-148页 |
·家族缔约治理要素的内部影响机制 | 第120-124页 |
·家族缔约治理要素的层次关系 | 第120页 |
·家族缔约治理要素之间的影响机制及理论假设 | 第120-124页 |
·家族缔约中的代理问题及其治理 | 第124-132页 |
·家族缔约中的代理问题 | 第124-125页 |
·家族缔约中的代理问题治理机制及理论假设 | 第125-132页 |
·家族缔约中的利他主义影响及其治理 | 第132-140页 |
·家族缔约中的利他效应 | 第132-134页 |
·家族缔约中的利他主义治理机制及理论假设 | 第134-140页 |
·家族缔约治理对家族企业复合性绩效的影响 | 第140-148页 |
·家族企业绩效的衡量方法及指标选择 | 第140-142页 |
·家族缔约治理对家族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及理论假设 | 第142-148页 |
5 方法与实证研究结果 | 第148-196页 |
·问卷调查与描述性统计 | 第148-158页 |
·实证研究对象及调查范围界定 | 第148-150页 |
·确定因子测项 | 第150-154页 |
·数据来源与收集 | 第154-155页 |
·样本特征分析 | 第155-158页 |
·数据质量分析 | 第158-166页 |
·数据可靠性分析 | 第158-159页 |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159-166页 |
·模型变量的相关分析 | 第166-174页 |
·家族缔约治理要素两层次内部的相关分析 | 第166-168页 |
·家族缔约治理对代理问题和利他效应的影响 | 第168-169页 |
·代理问题、利他效应对家族企业绩效的影响 | 第169-172页 |
·假设体系两两变量的相关性分析总结 | 第172-174页 |
·假设检验的回归分析 | 第174-192页 |
·家族缔约治理要素第二层对第一层的回归分析 | 第174-177页 |
·代理问题、利他效应与家族缔约治理要素的回归分析 | 第177-180页 |
·家族企业绩效与代理问题、利他效应的回归分析 | 第180-184页 |
·控制变量对模型和假设的影响 | 第184-190页 |
·假设检验后的模型修正 | 第190-192页 |
·实证研究的总结 | 第192-196页 |
·假设检验的结果 | 第192-194页 |
·实证研究对理论模型的解释 | 第194-196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196-206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96-202页 |
·家族缔约问题的理论总结和发现 | 第196-197页 |
·家族缔约治理要素的结论 | 第197-199页 |
·家族缔约治理中的代理问题结论 | 第199页 |
·家族缔约治理中的利他主义问题结论 | 第199-200页 |
·家族缔约治理对家族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结论 | 第200-202页 |
·创新、不足与展望 | 第202-206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02-204页 |
·本文的理论贡献 | 第204-205页 |
·本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205-206页 |
参考文献 | 第206-226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226-230页 |
附录2: 家族缔约治理要素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230-23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235-236页 |
致谢 | 第236-2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