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前言 | 第1-14页 |
|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8-9页 |
| ·选题依据 | 第8页 |
| ·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 第9-11页 |
| ·本研究基本理论和方法 | 第11-12页 |
| ·本研究所依据的材料 | 第12-14页 |
| ·方言材料 | 第12-13页 |
| ·建立数据库 | 第13-14页 |
| 2 江苏历史行政地理与方言格局 | 第14-19页 |
| ·江苏历史行政地理沿革 | 第14页 |
| ·江苏自然、文化地理与方言沿革 | 第14-16页 |
| ·江苏三大方言现状 | 第16-18页 |
| ·江苏方言代表点 | 第18-19页 |
| 3 假果遇流蟹摄的音韵差异与链式变化 | 第19-30页 |
| ·假果遇流摄的读音差异 | 第19-23页 |
| ·假摄字在三片方言中的读音 | 第19-20页 |
| ·果摄字在三片方言中的读音 | 第20-21页 |
| ·遇摄字在三片方言中的读音 | 第21-22页 |
| ·流摄字在三片方言中的读音 | 第22-23页 |
| ·果遇流摄字的分合变化 | 第23页 |
| ·假果遇流摄主要元音的链式变化 | 第23-26页 |
| ·元音大转移的原因 | 第23-24页 |
| ·汉语史上的三次元音大转移 | 第24-25页 |
| ·北部吴语和通泰片的元音链式转移 | 第25-26页 |
| ·蟹摄层次分析 | 第26-29页 |
| ·文献反映蟹摄历史层次演变 | 第26页 |
| ·蟹摄字在三片方言中的读音 | 第26-28页 |
| ·江苏三片方言蟹摄一二等字演变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4 知庄章精组字的历史演变 | 第30-41页 |
| ·知庄章精组字今读表(附录1-4) | 第30页 |
| ·知庄章精组字的分合类型 | 第30-34页 |
| ·中古知照系演变过程 | 第30-31页 |
| ·中古精组字的演变过程 | 第31页 |
| ·江苏三片方言知庄章精四组字读音类型 | 第31-34页 |
| ·中原官话区 | 第31-32页 |
| ·江淮官话 | 第32-33页 |
| ·北部吴语区 | 第33-34页 |
| ·从南京庄组字的今读看内外转 | 第34-35页 |
| ·知庄章的前化运动 | 第35-37页 |
| ·特例现象 | 第37-40页 |
| ·以扬州方言为例 | 第37-38页 |
| ·扬州话非假、咸、山三摄开口三等字读为洪音的原因探讨 | 第38-39页 |
| ·关于假、咸、山三摄知系声母三等字读为tc类的探讨 | 第39-40页 |
| ·尚未解决的问题 | 第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5 余论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 附录 | 第46-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