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 第1-12页 |
一、青年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含义、类型及其研究意义 | 第12-25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8页 |
1、群体的含义 | 第12-15页 |
2、青年群体的含义 | 第15-16页 |
3、青年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含义 | 第16-18页 |
(二) 青年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 第18-21页 |
1、按形成原因划分 | 第18-20页 |
2、按活动内容划分 | 第20页 |
3、按活动方式划分 | 第20-21页 |
4、按作用性质划分 | 第21页 |
(三) 研究青年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意义 | 第21-25页 |
1、研究青年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有助于科学认识青年大学生群体 | 第22页 |
2、研究青年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有助于促进青年大学生社会化 | 第22-23页 |
3、研究青年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有助于丰富青年群体研究的理论 | 第23-25页 |
4、研究青年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有助于加强和改进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第25页 |
二、正确认识青年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基本特征及其作用 | 第25-34页 |
(一) 青年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基本特征 | 第25-30页 |
1、自发性 | 第26页 |
2、相似性 | 第26-27页 |
3、流动性 | 第27页 |
4、直接性 | 第27-28页 |
5、凝聚性 | 第28页 |
6、多样性 | 第28-29页 |
7、有核心人物 | 第29-30页 |
(二) 青年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 第30-33页 |
1、激励青年大学生的个体行为 | 第30-31页 |
2、满足青年大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 第31页 |
3、促进青年大学生正式群体目标的实现 | 第31-32页 |
4、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 第32-33页 |
(三) 青年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 第33-34页 |
1、导致个别大学生的言行偏差 | 第33页 |
2、干扰正式群体目标的实现 | 第33-34页 |
3、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 第34页 |
三、切实加强对青年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和引导 | 第34-45页 |
(一) 正确判定青年大学生非正式群体 | 第35-36页 |
1、纠正认识上的偏差 | 第35页 |
2、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 第35-36页 |
(二) 加强青年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自身的建设 | 第36-38页 |
1、调整非正式群体的目标 | 第36-37页 |
2、建立非正式群体的规章制度 | 第37页 |
3、树立积极向上的非正式群体风气 | 第37-38页 |
4、提升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 第38页 |
(三) 认真做好青年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 第38-45页 |
1、重点实施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 第39-40页 |
2、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 第40-41页 |
3、切实锻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 第41-42页 |
4、积极协调青年大学生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 | 第42-43页 |
5、重视培养非正式群体的核心领导人物 | 第43-45页 |
注释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