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谷到兰亭--文会在两晋文学史上的意义
| 内容提要 | 第1-5页 |
| Absrtact | 第5-10页 |
| 绪论 | 第10-17页 |
| 一 晋前文会观察 | 第10-14页 |
| 二 文会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三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金谷集会 | 第17-30页 |
| 第一节 关于金谷文会 | 第17-21页 |
| 一 金谷文会概况 | 第17-18页 |
| 二 金谷文会成因 | 第18-20页 |
| 三 金谷交游 | 第20-21页 |
| 第二节 金谷文会人员构成 | 第21-27页 |
| 一 可能与会人员 | 第21-25页 |
| 二 存疑人员 | 第25-27页 |
| 第三节 金谷诗的基本风貌 | 第27-30页 |
| 一 就诗体言,多为赠答体 | 第27页 |
| 二 就艺术方式言,注重写实 | 第27-28页 |
| 三 就情感特质言,重在抒情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兰亭集会 | 第30-45页 |
| 第一节 祓禊的时代内涵 | 第30-34页 |
| 一 祓禊习俗的由来 | 第30-31页 |
| 二 修禊的时代内涵 | 第31-33页 |
| 三 祓禊与文学 | 第33-34页 |
| 第二节 兰亭文会人员 | 第34-38页 |
| 一 参加人数 | 第34-36页 |
| 二 成员身世 | 第36-38页 |
| 第三节 兰亭诗、兰亭集序 | 第38-45页 |
| 一 三亭诗、兰亭集序之流传 | 第38页 |
| 二 情感内涵与清丽之美 | 第38-42页 |
| 三 创作模式 | 第42-45页 |
| 第三章 两晋文会于晋文学之意义 | 第45-55页 |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集会总览 | 第45-48页 |
| 第二节 两晋文会对于两晋文学发展的意义 | 第48-55页 |
| 一 金谷文会与西晋文学 | 第48-52页 |
| 二 兰亭文会与东晋文学 | 第52-55页 |
| 结语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