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29页 |
·论文的写作背景 | 第14-19页 |
·全球信息化的兴起 | 第14-15页 |
·我国的企业信息化 | 第15-17页 |
·和谐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17-19页 |
·论文写作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论文写作的目的 | 第19页 |
·论文写作的意义 | 第19-2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第24-25页 |
·论文的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论文的写作思路 | 第25-26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7-29页 |
第2章 相关基本理论综述 | 第29-50页 |
·信息经济学理论 | 第29-36页 |
·信息经济 | 第29-30页 |
·信息资源 | 第30-33页 |
·信息产业 | 第33-36页 |
·企业信息化理论 | 第36-41页 |
·企业信息化的涵义 | 第36页 |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 第36-37页 |
·企业信息化的特征 | 第37-38页 |
·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技术内容 | 第38-40页 |
·企业信息化的系统结构 | 第40-41页 |
·和谐管理理论 | 第41-48页 |
·和谐性的概念 | 第41-43页 |
·和则与谐则及和谐主题 | 第43-44页 |
·和谐管理的系统分析框架 | 第44-46页 |
·和谐管理理论的“双规则”机制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3章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和谐分析 | 第50-68页 |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 第50-57页 |
·我国信息化现状 | 第50-51页 |
·我国信息化发展状况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 第51-57页 |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 第57-65页 |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 第57-61页 |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实水平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 第61-65页 |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和谐分析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企业信息化和谐机制的构建 | 第68-95页 |
·企业信息化的和谐要素分析 | 第68-77页 |
·和谐主题分析 | 第68-77页 |
·企业信息化的谐则分析 | 第77页 |
·企业信息化的和则分析 | 第77页 |
·企业信息化整体实现框架 | 第77-80页 |
·企业信息化整体实现过程中的“双规则”机制 | 第80-94页 |
·信息化准备 | 第80-82页 |
·总体规划 | 第82-85页 |
·基础设施建设 | 第85-86页 |
·业务流程再造 | 第86-88页 |
·组织管理变革 | 第88-90页 |
·信息系统的建设 | 第90-91页 |
·信息化的评价 | 第91-93页 |
·企业信息化的扩展 | 第93-94页 |
·企业信息化和谐发展的整体“双规则”机制 | 第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5章 企业信息化和谐发展的模式及选择 | 第95-110页 |
·企业信息化整体实现模式 | 第95-96页 |
·企业—行业互动模式 | 第95页 |
·挑战—反应模式 | 第95页 |
·雁形模式 | 第95-96页 |
·地区互动模式 | 第96页 |
·信息化环境下的管理模式 | 第96-98页 |
·敏捷制造 | 第96-97页 |
·精益生产 | 第97页 |
·并行工程 | 第97-98页 |
·大规模定制 | 第98页 |
·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模式 | 第98-99页 |
·设计制造集成化信息化模式 | 第98页 |
·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 | 第98-99页 |
·企业内部电子商务信息化模式 | 第99页 |
·网络企业信息化模式 | 第99页 |
·企业信息化的系统开发模式 | 第99-103页 |
·自主开发模式 | 第99-100页 |
·外包开发模式 | 第100-101页 |
·合作开发模式 | 第101页 |
·整体引进模式 | 第101-102页 |
·应用服务提供商模式 | 第102-103页 |
·企业信息化和谐发展的模式选择 | 第103-109页 |
·企业信息化和谐发展模式选择的原则 | 第103-104页 |
·企业信息化模式的适用性 | 第104-106页 |
·企业信息化模式的和谐选择 | 第106-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6章 企业信息化的和谐性分析 | 第110-133页 |
·企业信息化和谐度的内涵 | 第110-114页 |
·系统和谐性概念的分析 | 第110-111页 |
·和谐度的概念 | 第111-113页 |
·企业信息化和谐度的内涵 | 第113-114页 |
·和谐度的计算方法 | 第114-116页 |
·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116-117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17-122页 |
·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 | 第117-118页 |
·判断矩阵的构造 | 第118-121页 |
·层次总排序及检验 | 第121-122页 |
·企业信息化和谐程度的判定 | 第122-124页 |
·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企业信息化和谐度的测评 | 第124-132页 |
·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概况 | 第124-125页 |
·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改革的历程 | 第125-126页 |
·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企业信息化的和谐分析 | 第126-130页 |
·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谐度的测评 | 第130-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7章 企业信息化和谐发展对策研究 | 第133-149页 |
·正确认识和管理信息化人才 | 第133-139页 |
·信息化人才的构成 | 第133-135页 |
·信息化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 第135-136页 |
·信息化人才智能体行为模型的构建 | 第136-138页 |
·信息化人才的管理对策 | 第138-139页 |
·提高构成和谐性的对策 | 第139-141页 |
·多渠道筹措和合理使用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 | 第139-140页 |
·选择适用技术,加强自主创新 | 第140-141页 |
·合理架构网络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 第141页 |
·提高组织和谐性的对策 | 第141-144页 |
·谨慎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步推进信息化建设 | 第141-142页 |
·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体系 | 第142-143页 |
·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 | 第143页 |
·重视业务流程重组,改造数据流 | 第143-144页 |
·提高内部环境和谐性的对策 | 第144-146页 |
·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 第144-145页 |
·重视沟通,加强协作 | 第145页 |
·塑造现代企业文化 | 第145-146页 |
·提高外部环境和谐性的对策 | 第146-148页 |
·建设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 第146页 |
·建设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法制环境 | 第146-147页 |
·建设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服务体系 | 第147页 |
·建设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网络环境 | 第147-148页 |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结论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6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65-166页 |
致谢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