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财务管理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信誉链融资模式研究

第1章 绪论第1-14页
 1.1 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及动因第8页
  1.1.1 问题的提出第8页
  1.1.2 研究意义及动因第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8-10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3 中小企业融资研究面临的新挑战第11-12页
 1.3 研究框架、方法与创新第12-14页
  1.3.1 研究框架第12页
  1.3.2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3.3 主要创新第13-14页
第2章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原因剖析第14-22页
 2.1 中小企业概述第14-16页
  2.1.1 国外中小企业的界定第14页
  2.1.2 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第14-16页
 2.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第16-19页
  2.2.1. 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需求遭遇政策性歧视和高门槛第18页
  2.2.2 除银行外的间接融资渠道不成熟第18-19页
  2.2.3 内源融资渠道提供的资金有限第19页
 2.3 我国中小企业遭受信贷约束的原因剖析第19-22页
  2.3.1 中小企业信用低下第19-20页
  2.3.2 信息不对称放大了银行贷款风险第20页
  2.3.3 中小企业“急、短、高、少”的贷款特点,加大银行成本第20-21页
  2.3.4 担保体系运作机制不健全,担保作用有限第21页
  2.3.5 金融机构运用机制存在缺陷第21-22页
第3章 信誉链融资的理论假说第22-30页
 3.1 共生理论概述第22-24页
  3.1.1 共生理论的内涵第22-23页
  3.1.2 共生理论的特点第23页
  3.1.3 共生理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启示第23-24页
 3.2 集群理论概述第24-26页
  3.2.1 集群理论的内涵第24页
  3.2.2 集群理论的流派特点第24-25页
  3.2.3 集群理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启示第25-26页
 3.3 信誉链融资的原理分析第26-30页
  3.3.1 信誉链的新意第27页
  3.3.2 信誉链融资的概念第27页
  3.3.3 信誉链融资的理论构想第27-30页
第4章 我国中小企业信誉链融资模式构想第30-41页
 4.1 我国中小企业信誉链融资模式构建第30-33页
  4.1.1 我国中小企业信誉链融资模式构建的假设条件第30-31页
  4.1.2 我国中小企业信誉链融资模式的确定第31-33页
 4.2 “卫星模式”的动力机制第33-36页
  4.2.1 “卫星模式”实现的动力分析第34-35页
  4.2.2 “卫星模式”实现的根植性分析第35-36页
 4.3 “卫星模式”的实质——博弈运作第36-41页
  4.3.1 信誉链内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第36-37页
  4.3.2 “大借款者“与银行间的博弈分析第37-39页
  4.3.3 信誉链内企业之间信贷量分配的博弈分析第39-41页
第5章 “卫星模式”实施的对策建议第41-49页
 5.1 推进观念革新,扫清观念障碍第41-42页
  5.1.1 转变中小企业观念,构筑诚信融资观第41页
  5.1.2 转变大企业观念,建立双赢竞合观第41-42页
  5.1.3 转变银行观念,树立平等待遇意识第42页
 5.2 政府扶持,建立健全“卫星模式”运作体制第42-44页
  5.2.1 政府监管,企业自构“卫星模式”独立运作组织体系第42-43页
  5.2.2 设立“卫星模式”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第43-44页
  5.2.3 建立“卫星模式”内惩机制第44页
 5.3 建立大企业监督式的财务信息管理体制第44-46页
  5.3.1 以价值链与供应链为基础,建立相对稳定的关联企业体系第45页
  5.3.2 建立健全信誉链内的非正式化信息共享机制第45-46页
  5.3.3 提高中小企业与大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同构性与同步性第46页
 5.4 努力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凝练内功第46-49页
  5.4.1 加强诚信文化建设第46-47页
  5.4.2 推进中小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第47页
  5.4.3 加强管理创新,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第47-48页
  5.4.4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中小企业人才素质第48-49页
结论与展望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及应用研究
下一篇:实时H.264关键编码算法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