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语隐喻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一、绪论 | 第11-29页 |
| ·国内外隐喻研究概况 | 第11-18页 |
| ·国外隐喻研究 | 第11-13页 |
| ·传统隐喻研究 | 第11-12页 |
| ·过渡时期的隐喻研究 | 第12页 |
| ·当代隐喻的认知研究 | 第12-13页 |
| ·小结 | 第13页 |
| ·国内隐喻研究 | 第13-18页 |
| ·古代隐喻研究 | 第14页 |
| ·现代隐喻研究 | 第14-16页 |
| ·当代隐喻研究 | 第16-18页 |
| ·小结 | 第18页 |
| ·瓯语研究概况 | 第18-27页 |
| ·语音方面研究 | 第23-24页 |
| ·词汇方面研究 | 第24-25页 |
| ·语法方面研究 | 第25-26页 |
| ·修辞方面研究 | 第26页 |
| ·综合研究 | 第26-27页 |
| ·小结 | 第27页 |
| 附注:语料的选择来源 | 第27-29页 |
| 二、瓯语隐喻的分类 | 第29-47页 |
| ·显性隐喻 | 第30-40页 |
| ·明喻 | 第30-35页 |
| ·自由话语形式的明喻 | 第31-33页 |
| ·凝固话语形式的明喻 | 第33-35页 |
| ·暗喻 | 第35-40页 |
| ·自由话语形式的暗喻 | 第35-38页 |
| ·凝固话语形式的暗喻 | 第38页 |
| ·暗喻的变式 | 第38-40页 |
| ·潜性隐喻 | 第40-44页 |
| ·比拟 | 第41-43页 |
| ·自由话语形式的比拟 | 第42页 |
| ·凝固话语形式的比拟 | 第42-43页 |
| ·借喻 | 第43-44页 |
| ·自由话语形式的借喻 | 第43页 |
| ·凝固话语形式的借喻 | 第43-44页 |
| ·小结 | 第44-47页 |
| 三、瓯语隐喻的语用分析 | 第47-58页 |
| ·隐喻是一种语用现象 | 第47-48页 |
| ·语用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研究 | 第48-56页 |
| ·塞尔语用理论下的隐喻阐释 | 第48-49页 |
| ·关联理论下的隐喻阐释 | 第49-50页 |
| ·合作原则下的瓯语隐喻阐释 | 第50-53页 |
| ·合作原则下的隐喻研究 | 第50页 |
| ·瓯语隐喻对合作原则的违反 | 第50-53页 |
| ·礼貌原则下的瓯语隐喻阐释 | 第53-56页 |
| ·礼貌原则下的隐喻研究 | 第53-54页 |
| ·瓯语隐喻对礼貌原则的遵守 | 第54-55页 |
| ·瓯语隐喻对礼貌原则的违反 | 第55-56页 |
| ·小结 | 第56-58页 |
| 四、瓯语隐喻的认知分析 | 第58-69页 |
| ·隐喻思维的运作是隐喻的认知前提 | 第58-60页 |
| ·常规关系的建立是隐喻的认知基础 | 第60-64页 |
| ·常规关系简介 | 第60-62页 |
| ·常规关系与瓯语隐喻 | 第62-64页 |
| ·ECM 事件域框架下的瓯语隐喻阐释 | 第64-67页 |
| ·ECM 事件域认知模型简介 | 第64-65页 |
| ·ECM 事件域框架下的瓯语隐喻阐释 | 第65-67页 |
| ·小结 | 第67-69页 |
| 五、结语 | 第69-71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69-70页 |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