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特色及其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 ·本文框架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股权融资理论基础和关键问题 | 第13-17页 |
| ·现代企业融资理论 | 第13-15页 |
| ·MM理论 | 第13-14页 |
| ·权衡理论 | 第14页 |
| ·代理成本理论 | 第14-15页 |
| ·信号-激励模型 | 第15页 |
| ·新优序融资理论 | 第15页 |
| ·股权融资的关键问题 | 第15-16页 |
|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含义 | 第15-16页 |
|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关键问题 | 第16页 |
| ·小结 | 第16-17页 |
| 第三章 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和股权融资成本 | 第17-23页 |
|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及其与国外比较 | 第17-19页 |
| ·国外企业融资结构 | 第17-18页 |
|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 | 第18-19页 |
|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 | 第19-22页 |
|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显性成本分析 | 第20-21页 |
|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隐性成本分析 | 第21-22页 |
| ·结论 | 第22-23页 |
|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使用效率分析 | 第23-36页 |
| ·研究说明 | 第24-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 ·数据来源 | 第24页 |
| ·研究前提 | 第24-25页 |
| ·样本选取 | 第25页 |
| ·指标选取 | 第25页 |
| ·平均指标值的说明 | 第25页 |
| ·IPO融资使用效率分析 | 第25-28页 |
| ·IPO定义 | 第25页 |
| ·样本选取 | 第25-26页 |
| ·分析结果说明 | 第26-28页 |
| ·配股融资使用效率分析 | 第28-31页 |
| ·配股定义 | 第28页 |
| ·样本选取 | 第28-29页 |
| ·分析结果说明 | 第29-31页 |
| ·增发融资使用效率分析 | 第31-34页 |
| ·增发定义 | 第31页 |
| ·样本选取 | 第31-32页 |
| ·分析结果说明 | 第32-34页 |
|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使用效率评价 | 第34-35页 |
| ·结论 | 第35-36页 |
| 第五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低效的原因和改进途径 | 第36-50页 |
| ·体制原因 | 第36-38页 |
| ·产权主体缺位、股权分置 | 第36页 |
| ·约束监督体制缺位 | 第36-37页 |
| ·证券造假成本低 | 第37-38页 |
| ·上市公司自身原因 | 第38-44页 |
| ·关联方资金占用问题较突出 | 第38-40页 |
| ·委托理财损失巨大 | 第40-41页 |
| ·改变募集资金投向 | 第41-42页 |
| ·违规巨额担保形势严峻 | 第42-44页 |
| ·改进措施 | 第44-49页 |
| ·股权分置改革,优化股权结构 | 第44页 |
| ·建立健全的约束监督体制,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 第44-45页 |
| ·提高造假成本,加大处罚力度 | 第45页 |
| ·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 第45-46页 |
| ·强化保荐人制度 | 第46-47页 |
| ·加强对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 第47页 |
| ·规范上市公司自身运作 | 第47-48页 |
| ·加强对券商的监管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 附表 | 第53-65页 |
| 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