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水权制度研究
前言 | 第1-7页 |
摘要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2 水权研究综述 | 第15-36页 |
1.2.1 我国水权制度和实践现状 | 第16-19页 |
1.2.2 理论研究若干进展 | 第19-36页 |
1.3 研究内容、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36-39页 |
1.3.1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36-3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37-39页 |
第二章 国内外水权及其制度比较分析 | 第39-60页 |
2.1 几个概念的界定 | 第39-44页 |
2.1.1 水权和流域水权 | 第39-41页 |
2.1.2 水权配置与初始水权配置 | 第41-43页 |
2.1.3 水权交易与水市场 | 第43-44页 |
2.1.4 水权制度 | 第44页 |
2.2 水权制度比较分析 | 第44-53页 |
2.2.1 水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44-48页 |
2.2.2 水权配置制度比较分析 | 第48-49页 |
2.2.3 水权交易与水市场比较分析 | 第49-51页 |
2.2.4 法律准则和机构体系比较分析 | 第51-53页 |
2.3 几点启示 | 第53-59页 |
2.3.1 所有权与使用权制度的启示 | 第53-54页 |
2.3.2 水权配置制度的启示 | 第54-55页 |
2.3.3 水权交易制度的启示 | 第55-58页 |
2.3.4 法律准则和机构体系的启示 | 第58-5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章 流域水权制度构架 | 第60-88页 |
3.1 流域水权制度 | 第60-64页 |
3.1.1 一般水权制度 | 第60-62页 |
3.1.2 流域水权制度 | 第62-64页 |
3.2 建立流域水权制度的目标与原则 | 第64-75页 |
3.2.1 基本目标与原则 | 第64-68页 |
3.2.2 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的目标与原则 | 第68-71页 |
3.2.3 流域水权交易的目标与原则 | 第71-74页 |
3.2.4 流域水权监管的目标与原则 | 第74-75页 |
3.3 流域水权制度体系与安排 | 第75-86页 |
3.3.1 流域水权制度体系 | 第75-76页 |
3.3.2 流域水权制度安排简析 | 第76-84页 |
3.3.3 习俗在水资源分配中的作用 | 第84-8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四章 流域初始水权配置 | 第88-115页 |
4.1 初始水权配置优先位序的确定 | 第88-93页 |
4.1.1 几种主要初始水权配置规则及其缺陷 | 第88-89页 |
4.1.2 非正式规则对初始水权配置的影响 | 第89页 |
4.1.3 我国现行水权配置优先位序与不足 | 第89-90页 |
4.1.4 对初始水权配置优先位序的重新界定 | 第90-92页 |
4.1.5 初始水权配置优先位序规则的确定 | 第92-93页 |
4.2 初始水权配置模式的选择 | 第93-94页 |
4.3 初始水权配置的两步合成法 | 第94-108页 |
4.3.1 两步合成法的基本思想 | 第94-96页 |
4.3.2 确保用水和基本情景用水的配置 | 第96-101页 |
4.3.3 剩余水权的拍卖 | 第101-107页 |
4.3.4 两步合成法的优越性及不足 | 第107-108页 |
4.4 流域水权管理模式与配置体系 | 第108-113页 |
4.4.1 流域水权管理模式 | 第108-109页 |
4.4.2 流域水权配置体系 | 第109-11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五章 流域水权交易 | 第115-138页 |
5.1 流域水权交易与流域水市场 | 第115-127页 |
5.1.1 流域水权交易市场的主体与客体 | 第115-117页 |
5.1.2 场内/场外流域水权交易市场模式 | 第117-120页 |
5.1.3 临时水权交易规则 | 第120-125页 |
5.1.4 流域水权交易市场运作 | 第125-127页 |
5.2 临时水权交易下的竞价价格的形成 | 第127-129页 |
5.2.1 集中竞价市场的效率 | 第127-129页 |
5.2.2 集中竞价的具体操作 | 第129页 |
5.3 政府宏观管理在流域水市场中的调控 | 第129-135页 |
5.3.1 宏观管理目标 | 第129-132页 |
5.3.2 宏观调控手段 | 第132-135页 |
5.4 水权交易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及其解决 | 第135-136页 |
5.4.1 不同地区间水权交易产生的外部性 | 第135-136页 |
5.4.2 同一地区水权交易产生的外部性 | 第13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6-138页 |
第六章 水环境产权制度创新防治水污染的理论分析 | 第138-160页 |
6.1 水污染的经济分析 | 第138-141页 |
6.1.1 我国水污染直接经济损失估算 | 第138-139页 |
6.1.2 水污染的成因 | 第139页 |
6.1.3 水污染的经济学解释 | 第139-141页 |
6.2 水污染治理模式选择 | 第141-143页 |
6.2.1 防治水污染的经济手段及其缺陷 | 第141-142页 |
6.2.2 水环境产权制度创新防治水污染的模式 | 第142-143页 |
6.3 排污权交易制度防治水污染机理分析 | 第143-145页 |
6.3.1 排污权交易制度对防治水污染的作用 | 第143-144页 |
6.3.2 排污权交易制度需要有关法规的支持 | 第144-145页 |
6.4 水环境产权制度创新防治水污染的模型分析 | 第145-159页 |
6.4.1 模型假设 | 第145-148页 |
6.4.2 模型分析 | 第148-15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59-160页 |
第七章 黄河流域水权制度案例分析 | 第160-192页 |
7.1 基本情况 | 第160-174页 |
7.1.1 黄河流域水资源现状与供需发展趋势 | 第160-163页 |
7.1.2 影响水权分配和交易的两个问题 | 第163页 |
7.1.3 黄河流域水资源分配现状 | 第163-170页 |
7.1.4 黄河流域水权交易现状 | 第170-174页 |
7.2 黄河流域水权制度构架 | 第174-181页 |
7.2.1 所有权以及行政管理权 | 第174-175页 |
7.2.2 黄河流域水资源使用权制度 | 第175-178页 |
7.2.3 黄河流域水权交易制度 | 第178-181页 |
7.3 黄河流域初始水权配置和管理 | 第181-188页 |
7.3.1 影响黄河流域水权分配的重要因素 | 第181页 |
7.3.2 黄河流域初始水权配置优先位序的确定 | 第181-184页 |
7.3.3 黄河流域水权管理模式与配置体系 | 第184-188页 |
7.4 黄河流域水权交易模式和体系 | 第188-190页 |
7.4.1 黄河流域水权交易市场模式 | 第188-189页 |
7.4.2 黄河流域水权交易体系设计 | 第189-190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90-192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92-196页 |
8.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192-194页 |
8.2 展望 | 第194-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210页 |
附录 | 第210-211页 |
致谢 | 第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