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47页 |
第一节 何首乌的研究概况 | 第17-32页 |
一、何首乌的原植物及本草考证 | 第17-19页 |
1. 何首乌原植物 | 第17-18页 |
2. 本草考证 | 第18-19页 |
二、何首乌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 第19-21页 |
1. 营养器官的形态和结构 | 第19-20页 |
2. 生殖器官的形态和结构 | 第20-21页 |
三、何首乌的细胞学及组织培养 | 第21-22页 |
1. 细胞学研究 | 第21页 |
2. 组织培养 | 第21-22页 |
四、何首乌的化学成分 | 第22-26页 |
1. 二苯乙烯苷 | 第23-24页 |
2. 蒽醌类化合物 | 第24-25页 |
3. 磷脂类 | 第25页 |
4. 微量元素 | 第25-26页 |
五、何首乌的药理作用 | 第26-29页 |
1. 抗衰老作用 | 第26-27页 |
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第27页 |
3. 抗炎与免疫作用 | 第27-28页 |
4. 保肝作用 | 第28页 |
5. 抗癌及抗诱变作用 | 第28-29页 |
6. 不良反应 | 第29页 |
六、何首乌的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 | 第29-30页 |
七、何首乌的综合开发利用 | 第30-31页 |
八、何首乌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1. 何首乌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页 |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第二节 芦荟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 第32-47页 |
一、芦荟属的系统分类学研究 | 第32-36页 |
1. 芦荟利用的历史渊源 | 第32-33页 |
2. 芦荟属的系统位置 | 第33-35页 |
3. 芦荟属植物的主要栽培品种 | 第35-36页 |
二、芦荟属植物的植物化学研究 | 第36-40页 |
1. 芦荟的化学成分 | 第36-39页 |
·蒽醌类化合物 | 第36-37页 |
·糖类 | 第37-38页 |
·蛋白质和有机酸 | 第38页 |
·无机物 | 第38-39页 |
2. 植物化学分析方法 | 第39页 |
3. 芦荟属植物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 | 第39-40页 |
三、芦荟的药理作用 | 第40-42页 |
1. 抗炎抗菌作用 | 第40页 |
2. 抗胃溃疡作用 | 第40页 |
3. 降血糖作用 | 第40-41页 |
4. 抗癌抗肿瘤作用 | 第41页 |
5. 抗病毒抗艾滋病作用 | 第41-42页 |
四、芦荟属植物叶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 第42-44页 |
1. 芦荟属植物叶的显微结构研究 | 第42页 |
2. 芦荟属植物叶的超微结构研究 | 第42-43页 |
3. 芦荟叶结构与蒽醌类物质积累的关系 | 第43-44页 |
五、芦荟的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 | 第44-45页 |
六、芦荟的核型分析 | 第45页 |
七、芦荟属植物叶结构与蒽醌类物质积累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45-46页 |
八、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6-47页 |
第二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 | 第47-53页 |
第一节 研究材料 | 第47-48页 |
1. 何首乌解剖学、组织化学与植物化学研究材料 | 第47页 |
2. 木立芦荟解剖学与组织化学研究材料 | 第47-48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48-53页 |
1. 植物解剖学方法 | 第48页 |
·石蜡切片法 | 第48页 |
·薄切片法 | 第48页 |
·超薄切片法 | 第48页 |
2. 植物组织化学方法 | 第48-49页 |
·氢氧化钠溶液显色 | 第48页 |
·醋酸铅沉淀处理 | 第48-49页 |
3. 荧光观察 | 第49页 |
4. 植物化学方法 | 第49-53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49-51页 |
·材料 | 第49页 |
·仪器、试药及色谱条件 | 第49页 |
·对照品及样品溶液的配制 | 第49-50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0-51页 |
·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及回收率试验 | 第51页 |
·分光光度计法 | 第51-53页 |
·材料 | 第51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1-52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2页 |
·样品的制备及总蒽醌的测定 | 第52-53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53-74页 |
第一节 何首乌幼苗的形态解剖 | 第53-57页 |
1. 幼苗形态 | 第53-54页 |
2. 幼苗的解剖结构 | 第54-56页 |
3. 过渡区的初生维管系统 | 第56-57页 |
第二节 何首乌成年植株的形态解剖 | 第57-60页 |
1. 块根的结构发育 | 第57-58页 |
2. 叶的结构 | 第58-59页 |
3. 茎的结构 | 第59-60页 |
4. 花和果实的结构 | 第60页 |
第三节 蒽醌类物质在何首乌营养器官中的组织化学定位 | 第60-61页 |
1. 块根 | 第60-61页 |
2. 茎 | 第61页 |
3. 叶 | 第61页 |
第四节 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61-66页 |
1. 不同器官中二苯乙烯苷的含量变化 | 第61-63页 |
2. 不同季节二苯乙烯苷的含量变化 | 第63页 |
3. 块根不同部位中二苯乙烯苷的含量变化 | 第63-64页 |
4. 不同产地何首乌块根中二苯乙烯苷的含量变化 | 第64-66页 |
·不同产地生首乌中二苯乙烯苷的含量变化 | 第64-65页 |
·不同产地制首乌中二苯乙烯苷的含量变化 | 第65-66页 |
第五节 何首乌中蒽醌类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66-68页 |
1. 不同器官中蒽醌类物质的含量变化 | 第66页 |
2. 不同年限和生长季节蒽醌类物质的含量变化 | 第66-67页 |
3. 块根不同部位中蒽醌类物质的含量变化 | 第67-68页 |
第六节 木立芦荟叶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 第68-71页 |
1. 木立芦荟的形态特征 | 第68-69页 |
2. 木立芦荟叶的解剖学研究 | 第69页 |
3. 木立芦荟叶内芦荟素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的发生和发育研究 | 第69-71页 |
第七节 木立芦荟叶内蒽醌类物质的组织化学定位 | 第71-72页 |
1. 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显色反应 | 第71页 |
2. 醋酸铅处理后的沉淀反应 | 第71页 |
3. 荧光观察 | 第71-72页 |
第八节 木立芦荟叶内含芦荟素结构的超微细胞化学研究 | 第72-74页 |
1. 研究芦荟素等蒽醌类物质的一种新的细胞化学方法—醋酸铅沉淀法 | 第72页 |
2. 芦荟素的合成部位 | 第72-73页 |
3. 芦荟素的运输和贮藏 | 第73-74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74-85页 |
第一节 讨论 | 第74-82页 |
1. 何首乌幼苗的初生维管系统 | 第74-75页 |
2. 何首乌块根的增粗机制 | 第75-76页 |
3. 何首乌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 | 第76-79页 |
4. 木立芦荟维管束鞘细胞和芦荟素细胞的形态本质 | 第79-80页 |
5. 木立芦荟叶内芦荟素的贮藏场所 | 第80-81页 |
6. 木立芦荟叶内芦荟素的合成部位和运输途径 | 第81-82页 |
第二节 结论 | 第8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9页 |
图版说明 | 第99-102页 |
Explanation of plates | 第102-106页 |
图版 | 第106-125页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主持和参加的科研课题、参加的学术会议和获奖情况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