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4页 |
同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5页 |
第1章 导言 | 第15-29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8-22页 |
·我国土地管理的“耕地怪圈”现象 | 第18-1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9-22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22-27页 |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23-26页 |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本文的创新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2章 土地管理相关理论与国内外实践综述 | 第29-67页 |
·土地管理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 第29-37页 |
·土地科学研究问题框架 | 第29-31页 |
·土地问题的经济研究回顾 | 第31-32页 |
·土地利用相关理论 | 第32-37页 |
·国外土地制度与管理综述 | 第37-54页 |
·国外土地产权制度 | 第37-43页 |
·国外土地规划制度 | 第43-47页 |
·国外土地管理体制 | 第47-54页 |
·中国土地(国家)管理综述 | 第54-66页 |
·中国土地管理机构的演进 | 第55-60页 |
·中国土地管理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 第60-64页 |
·中国港台地区现行土地管理制度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3章 土地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 第67-94页 |
·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沿革 | 第67-73页 |
·耕地保护与土地管理体制的第一次变革 | 第67-68页 |
·耕地保护与土地管理体制的第二次变革 | 第68-71页 |
·耕地保护与土地管理体制的第三次变革 | 第71-73页 |
·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 | 第73-79页 |
·严格保护耕地的土地管理相关法律 | 第73-74页 |
·切实保护耕地的土地管理目标 | 第74页 |
·服务于耕地保护的土地管理体制 | 第74-76页 |
·以耕地保护为主的土地管理内容 | 第76-79页 |
·有效性评价 | 第79-92页 |
·系统性 | 第79-82页 |
·计划与控制 | 第82-85页 |
·委托—代理问题 | 第85-87页 |
·战略环境的变化 | 第87-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4章 产权保护相关理论及现状分析 | 第94-118页 |
·产权有关理论 | 第94-101页 |
·产权的范畴 | 第94-97页 |
·交易费用与科斯定律 | 第97-99页 |
·产权的规范体系 | 第99-101页 |
·产权保护 | 第101-107页 |
·概念 | 第101-102页 |
·一般意义 | 第102-103页 |
·分类与原则 | 第103-105页 |
·诺思悖论 | 第105-107页 |
·我国产权(国家)保护现状分析 | 第107-116页 |
·我国产权(国家)保护的概况 | 第107-109页 |
·宪法与公民私有财产权保护 | 第109-111页 |
·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民财产权利保护 | 第111-115页 |
·产权保护在中国的特殊意义 | 第115-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5章 产权保护与土地管理 | 第118-144页 |
·产权保护与耕地保护 | 第118-125页 |
·土地利用中的外部性分析 | 第118-121页 |
·产权保护是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必然要求 | 第121-123页 |
·实施产权保护可以有效的促进耕地保护 | 第123-125页 |
·产权保护与土地管理的市场化替代 | 第125-133页 |
·现行土地供应制度 | 第125-126页 |
·产权保护与集体土地流转 | 第126-128页 |
·产权保护与征地拆迁管理 | 第128-131页 |
·产权保护、耕地保护与土地管理 | 第131-133页 |
·产权保护与我国土地产权制度建设 | 第133-142页 |
·我国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分析 | 第133-137页 |
·我国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37-140页 |
·完善土地产权制度的建议 | 第140-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6章 以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 | 第144-170页 |
·制度变迁的系统动力学 | 第144-147页 |
·制度变迁理论 | 第144-145页 |
·制度变迁的系统动力学 | 第145-147页 |
·以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 | 第147-161页 |
·管理模式 | 第147-150页 |
·系统模型 | 第150-154页 |
·内涵变化 | 第154-161页 |
·模式的特点 | 第161-166页 |
·渐进式的制度变迁 | 第161-163页 |
·由政府管理向市场交易转换 | 第163-164页 |
·事前权利界定替代事后层层审批 | 第164页 |
·实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对称 | 第164-166页 |
·创新意义 | 第166-168页 |
·本章小结 | 第168-170页 |
第7章 以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实现路径 | 第170-199页 |
·凸显规划在土地权利形成和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 第170-177页 |
·规划与土地公共管制 | 第170-171页 |
·当前土地规划制度的不足及其成因分析 | 第171-173页 |
·将规划作为财产权利 | 第173-174页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公共参与 | 第174-177页 |
·城乡土地房产的统一登记 | 第177-188页 |
·登记的意义及其信息经济学解释 | 第177-179页 |
·我国不动产登记的现状分析 | 第179-184页 |
·登记系统及其在产权保护中的应用 | 第184-188页 |
·重塑农地价值 | 第188-198页 |
·农地价值的再认识 | 第188-190页 |
·农地价值评估 | 第190-196页 |
·农地制度改革的价值路径 | 第196-198页 |
·本章小结 | 第198-199页 |
第8章 厦门市土地管理的实践分析 | 第199-215页 |
·厦门市土地利用概况 | 第199-203页 |
·将产权保护的理念贯穿于土地管理的全过程 | 第203-214页 |
·实事求是解决群众产权办证难问题 | 第203-207页 |
·征地制度改革确保农民权益 | 第207-210页 |
·“金包银”工程及其启示 | 第210-214页 |
·本章小结 | 第214-215页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15-217页 |
·结论 | 第215-216页 |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216-217页 |
参考文献 | 第217-227页 |
致谢 | 第227-228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