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建筑学领域有关字库塔的研究 | 第12页 |
·其他领域涉及的字库塔 | 第12-13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的时空界定 | 第14-15页 |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的理论支撑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字库塔的定义与分类 | 第18-30页 |
·字库塔的本质属性 | 第18-19页 |
·字库塔的定义诠释 | 第19页 |
·字库塔与其他相似构筑物的辨析 | 第19-23页 |
·字库塔与中国佛塔的比较分析 | 第20-22页 |
·字库塔与文风塔的比较分析 | 第22-23页 |
·字库塔的分类 | 第23-30页 |
·按照场所特征进行分类 | 第23-26页 |
·按照功能特征进行分类 | 第26-27页 |
·按照形制特征进行分类 | 第27-28页 |
·按照材料特征进行分类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字库塔产生的文化背景与发展概况 | 第30-37页 |
·字库塔产生的文化背景 | 第30-34页 |
·造字的传说与文字的发明 | 第30-31页 |
·敬惜字纸的思想来源 | 第31-32页 |
·社会教化与道德规范 | 第32-33页 |
·社会组织与场所 | 第33-34页 |
·字库塔发展概况 | 第34-37页 |
·生长阶段 | 第34页 |
·遗存阶段 | 第34-35页 |
·保护阶段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四川字库塔的建筑特色 | 第37-72页 |
·整体形态特征 | 第37-39页 |
·局部构成特点 | 第39-56页 |
·台基与基座 | 第39-47页 |
·台阶 | 第47-48页 |
·入炉口与排烟口 | 第48-51页 |
·塔身 | 第51-55页 |
·塔刹 | 第55-56页 |
·细部艺术处理 | 第56-72页 |
·起装饰作用的仿木构件 | 第57-58页 |
·作为装饰构件的建筑形象 | 第58-59页 |
·塔身雕刻 | 第59-62页 |
·线条纹样 | 第62-65页 |
·匾额、楹联与石刻碑记 | 第65-67页 |
·色彩表现 | 第67-69页 |
·神像 | 第69-70页 |
·塔铃 | 第70-72页 |
第五章 四川字库塔的文化遗产价值 | 第72-93页 |
·四川字库塔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 第72-76页 |
·特殊文化传统的真实见证 | 第72-73页 |
·反映社会转变期的重要特征 | 第73-74页 |
·曾是社会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建筑类型 | 第74-75页 |
·在文学作品或其他文献中有相关描述 | 第75-76页 |
·四川字库塔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 第76-88页 |
·满足建筑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 第76-86页 |
·四川字库塔形式美的"真"与"善" | 第86-88页 |
·四川字库塔的科学技术价值 | 第88页 |
·社会科学价值 | 第88页 |
·工程技术价值 | 第88页 |
·四川字库塔的文化遗产特征 | 第88-90页 |
·真实性——历史延续,信息真实 | 第88-89页 |
·唯一性——独特珍贵,不可替代 | 第89-90页 |
·完整性——实例众多,保存完好 | 第90页 |
·四川字库塔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 | 第90-93页 |
第六章 "5·12汶川大地震"后川西字库塔的保护维修 | 第93-107页 |
·川西字库塔震中受损概况与病因分析 | 第93-96页 |
·破坏情况 | 第94-95页 |
·原因分析 | 第95-96页 |
·典型案例的修复 | 第96-107页 |
·修复原则与目标 | 第96-97页 |
·抢救性修复——崇州街子朝阳村字库 | 第97-101页 |
·保护性修复——邛崃牟礼兴贤塔 | 第101-105页 |
·复原性修建——二王庙字库 | 第105-107页 |
结语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3页 |
附件一: 川内现存字库塔目录 | 第113-118页 |
附件二: 川内现存字库单体调查表 | 第118-1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设计项目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