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 第1-8页 |
第一章 “丽”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位置 | 第8-12页 |
第一节 “丽”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引入 | 第8-9页 |
第二节 “丽”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特殊表现 | 第9-10页 |
第三节 “丽”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内在网络系统 | 第10-12页 |
第二章 中国古典美学“丽”范畴的发展历史分期 | 第12-30页 |
第一节 中国古典美学“丽”范畴的萌芽时期——先秦两汉 | 第12-14页 |
1、先秦散文中“丽”的审美内涵辨析 | 第12-13页 |
2、两汉赋学中“丽”的美学质性论评 | 第13-14页 |
第二节 中国古典美学“丽”范畴的成型时期——魏晋南北朝 | 第14-17页 |
1、文化鉴赏视野中的“丽” | 第15页 |
2、文学创作视野中的“丽” | 第15-16页 |
3、文艺批评视野中的“丽” | 第16-17页 |
第三节 中国古典美学“丽”范畴的兴盛时期——唐宋 | 第17-21页 |
1、唐宋诗“丽”质的感性显现 | 第18-19页 |
2、唐宋词“丽”质的感性显现 | 第19-20页 |
3、唐宋诗词“丽”质的理性规范 | 第20-21页 |
第四节 中国古典美学“丽”范畴的深化时期——元明清 | 第21-30页 |
1、“丽”在诗论视野中得到了深化 | 第21-23页 |
2、“丽”在词论视野中得到了拓展 | 第23-25页 |
3、“丽”在曲论视野中得到了多方面争辩 | 第25-26页 |
4、“丽”在小说理论批评视野中得到持续论述 | 第26-28页 |
5、“丽”在书法、绘画及音乐鉴赏理论视野中得到不断阐说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丽”范畴的审美内涵和美学特征 | 第30-37页 |
第一节 “丽”范畴的审美内涵 | 第30-32页 |
第二节 “丽”范畴的美学特征 | 第32-37页 |
1、和谐 | 第32页 |
2、自然 | 第32-33页 |
3、绮靡 | 第33-34页 |
4、清淡 | 第34-37页 |
结论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后记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