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寻衅滋事罪概述 | 第9-13页 |
一、 寻衅滋事罪的立法目的和立法现状 | 第9-10页 |
二、 寻衅滋事罪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三、 寻衅滋事罪与刑法明确性原则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寻衅滋事罪的法益·客观方面·主观方面·主体 | 第13-26页 |
一、 寻衅滋事罪法益的认定 | 第13-15页 |
二、 寻衅滋事罪的客观方面 | 第15-24页 |
(一) 行为 | 第15-22页 |
(二) 多行为评价问题 | 第22-23页 |
(三) 行为对象 | 第23-24页 |
三、 寻衅滋事罪的主观方面之“流氓动机” | 第24-25页 |
四、 寻衅滋事罪的主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司法实务中对寻衅滋事罪的认定 | 第26-39页 |
一、 寻衅滋事罪与非罪的界限 | 第26-27页 |
二、 寻衅滋事罪与他罪的区分 | 第27-37页 |
(一) 寻衅滋事罪之“随意殴打他人”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别 | 第27-30页 |
(二) “强拿硬要型”寻衅滋事罪与抢劫罪的区别 | 第30-32页 |
(三) 寻衅滋事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区别 | 第32-34页 |
(四) 寻衅滋事罪与聚众斗殴罪的区别 | 第34-36页 |
(五) 寻衅滋事罪与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等聚众类犯罪的区别 | 第36-37页 |
三、 司法认定的若干规则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寻衅滋事罪在刑法体系中的定位 | 第39-42页 |
一、 当前学术界对寻衅滋事罪的认识 | 第39-40页 |
二、 笔者支持“完善说”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