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引言 | 第6-7页 |
第一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立法沿革 | 第7-10页 |
第二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行为认定 | 第10-18页 |
第一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行为特征 | 第10-12页 |
一、 非法性 | 第10页 |
二、 公开性 | 第10-11页 |
三、 社会性 | 第11-12页 |
四、 诱惑性 | 第12页 |
第二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行为类型 | 第12-18页 |
一、 借贷型 | 第13-15页 |
二、 投资型 | 第15-16页 |
三、 虚拟商品营销 | 第16-17页 |
四、 虚拟生产经营 | 第17-18页 |
第三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其他非法集资类犯罪的区别 | 第18-27页 |
第一节 非法集资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 第18-20页 |
第二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的区别 | 第20-22页 |
第三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的区别 | 第22-24页 |
第四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的区别 | 第24-27页 |
第四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立法偏差及其完善 | 第27-34页 |
第一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立法偏差 | 第27-30页 |
一、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立法本意 | 第28-29页 |
二、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分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完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立法建议 | 第30-34页 |
一、 刑事规制理念的转变 | 第30-32页 |
二、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分解 | 第32-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