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9页 |
第一部分 民歌是一种原生态的音乐文化 | 第9-23页 |
一、民歌的产生 | 第9-10页 |
(一) 地理环境 | 第9-10页 |
(二) 依赖于大自然的劳动状态 | 第10页 |
(三) 劳动产生的审美意识 | 第10页 |
(四) 人的交流与语言形态 | 第10页 |
(五) 人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观照 | 第10页 |
二、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传播途径 | 第10-11页 |
(一) 艺术的共性传播 | 第10页 |
(二) 特殊的技能进行传播 | 第10页 |
(三) 传承方式传播 | 第10-11页 |
(四) 各民族交流传播 | 第11页 |
三、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的形成 | 第11-19页 |
(一) 自然形态 | 第11页 |
(二) 生产形态 | 第11页 |
(三) 文化形态 | 第11-18页 |
(四) 语言形态 | 第18-19页 |
(五) 承传形态 | 第19页 |
四、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的传播 | 第19-23页 |
(一) 审美途径 | 第19-20页 |
(二) 交流途径 | 第20-21页 |
(三) 传承途径 | 第21-22页 |
(四) 蒙汉交流途径 | 第22-23页 |
第二部分 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的音乐形态及审美取向 | 第23-52页 |
一、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同蒙古族其他色彩区音乐形态比较 | 第23-28页 |
(一) 长调民歌 | 第23-25页 |
(二) 短调民歌 | 第25-28页 |
二、音乐形态及审美取向 | 第28-52页 |
(一) 旋律特点及审美取向 | 第28-33页 |
(二) 调式特点 | 第33-44页 |
(三) 节奏特点 | 第44-46页 |
(四) 结构特点 | 第46-49页 |
(五) 以鄂尔多斯为中心的蒙汉调 | 第49-52页 |
第三部分 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应受到保护和传承 | 第52-58页 |
一、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的价值 | 第52-55页 |
(一) 思想价值 | 第52-53页 |
(二) 艺术价值 | 第53-54页 |
(三) 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的现状 | 第54-55页 |
二、保护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的原则 | 第55-58页 |
(一) 保护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 | 第55页 |
(二) 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应与世界先进文化接轨 | 第55-56页 |
(三) 大力培养本民族的作曲家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注释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 | 第63-67页 |
后 记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