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8-22页 |
1 自我同一性的涵义 | 第8-10页 |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 | 第8-9页 |
·自我同一性的操作性定义 | 第9-10页 |
2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基本特点 | 第10-16页 |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 第10-13页 |
·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性别差异 | 第13-14页 |
·当前有关同一性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16页 |
3 青少年同一性与青少年依恋的关系 | 第16-20页 |
·同一性理论与依恋理论的关系 | 第16-17页 |
·青少年的依恋 | 第17-18页 |
·近期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亲子依恋与同一性的发展 | 第18-19页 |
·同伴依恋与同一性的发展 | 第19页 |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4 本研究要探讨的问题 | 第20-22页 |
·青少年同一性探索和投入发展的一般特点 | 第20-21页 |
·青少年同一性与依恋的关系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 第22-33页 |
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 第22-23页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探讨青少年同一性投入和探索的发展 | 第22页 |
·探讨青少年同一性与依恋之间的关系 | 第22页 |
·研究假设 | 第22-2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3-32页 |
·被试 | 第23页 |
·测量内容与工具 | 第23-25页 |
·问卷的翻译 | 第24页 |
·对问卷进行初试和修订 | 第24-25页 |
·正式施测与问卷的测量学分析 | 第25-32页 |
·同一性过程问卷 | 第25-27页 |
·依恋问卷 | 第27-32页 |
3 施测方法与程序 | 第32-33页 |
·培训主试 | 第32页 |
·施测 | 第32页 |
·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 | 第32-33页 |
第三部分 结果 | 第33-43页 |
1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基本特点 | 第33-38页 |
·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基本特点 | 第33-38页 |
·意识形态领域同一性探索和投入的年龄差异、学校类型差异和城乡差异 | 第33-35页 |
·人际关系领域同一性探索和投入的学校类型差异、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 | 第35-38页 |
2 青少年依恋与同一性之间的关系 | 第38-43页 |
·不同依恋风格的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差异 | 第38-40页 |
·不同亲子依恋风格的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差异 | 第38-39页 |
·不同朋友依恋风格的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差异 | 第39-40页 |
·青少年亲子依恋、朋友依恋与同一性发展的关系 | 第40-43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43-50页 |
1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基本特点 | 第43-46页 |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趋势 | 第43-44页 |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性别差异 | 第44-45页 |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城乡差异 | 第45-46页 |
2 青少年同一性发展与依恋的关系 | 第46-48页 |
·不同亲子依恋风格的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差异 | 第46-47页 |
·不同朋友依恋风格的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差异 | 第47-48页 |
·亲子依恋、朋友依恋与青少年同一性发展 | 第48页 |
3 研究展望 | 第48-50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附录研究工具 | 第57-59页 |
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60页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