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10-13页 |
一、源自理论的挑战 | 第10-11页 |
二、来自实践的反思 | 第11-13页 |
第二节 研究角度、研究思路和研究创新 | 第13-16页 |
一、研究角度 | 第13-14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三、研究创新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一、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 第16页 |
二、资料搜集方法 | 第16-19页 |
第二章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 第19-41页 |
第一节 传统商人社会责任观 | 第19-24页 |
一、西方传统商人社会责任观 | 第19-21页 |
二、我国传统商人社会责任观 | 第21-24页 |
第二节 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脉络 | 第24-37页 |
一、消极的企业社会责任观(19世纪) | 第24-25页 |
二、“贝利—多德”论战(1930年代) | 第25-26页 |
三、“贝利—曼恩”论战(1950—1970年代) | 第26-28页 |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深化(1980年代以来) | 第28-37页 |
第三节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评述 | 第37-41页 |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背景 | 第37-38页 |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进展 | 第38页 |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薄弱之处 | 第38-41页 |
第三章 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 | 第41-62页 |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的契约责任 | 第41-51页 |
一、责任的多重理解 | 第41-43页 |
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含义的争论 | 第43-48页 |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质 | 第48-50页 |
四、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关系 | 第50-51页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结构性分析 | 第51-56页 |
一、经济责任:效率与公平 | 第51-52页 |
二、法律责任:国家强制性的“硬约束” | 第52-53页 |
三、伦理责任:社会规范的“软约束” | 第53-54页 |
四、慈善责任:自觉性承担 | 第54-56页 |
第三节 多对象的企业社会责任 | 第56-62页 |
一、股东 | 第56-57页 |
二、员工 | 第57-58页 |
三、消费者 | 第58-59页 |
四、社区 | 第59页 |
五、环境 | 第59-60页 |
六、商业伙伴 | 第60-62页 |
第四章 宏观层面:企业社会责任的契约机制 | 第62-89页 |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的契约性质 | 第62-72页 |
一、社会契约论视野中的企业 | 第62-65页 |
二、企业社会责任契约模型 | 第65-69页 |
三、企业社会责任契约的层次性 | 第69-72页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契约关系的演进 | 第72-79页 |
一、历史变化 | 第72-77页 |
二、动态模型 | 第77-79页 |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第三种力量 | 第79-89页 |
一、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目标 | 第79-80页 |
二、政府和市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局限性 | 第80-83页 |
三、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第三种力量 | 第83-89页 |
第五章 微观层面: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 | 第89-118页 |
第一节 股东利益最大化与股东的仪式化 | 第89-99页 |
一、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理论逻辑 | 第89-91页 |
二、企业制度的演进与股东的仪式化 | 第91-99页 |
第二节 企业影响力是企业社会责任扩大的动力 | 第99-106页 |
一、企业影响力的性质与范围 | 第99页 |
二、企业影响力的变化 | 第99-104页 |
三、企业批评的压力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扩大 | 第104-106页 |
第三节 利益相关者运动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 第106-118页 |
一、股东的社会责任投资运动 | 第106-110页 |
二、工会组织与集体谈判权的增强 | 第110-113页 |
三、消费者运动 | 第113-115页 |
四、环境保护运动 | 第115-116页 |
五、企业公民运动 | 第116-118页 |
第六章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与演变 | 第118-143页 |
第一节 晚清时期:保利权、官利责任与报效责任 | 第118-128页 |
一、企业制度的演进与公司制的植入 | 第118-121页 |
二、保利权、官利责任与报效责任 | 第121-128页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实业救国、营利责任与慈善责任 | 第128-135页 |
一、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第128-130页 |
二、实业救国、营利责任与慈善责任 | 第130-135页 |
第三节 计划经济时期:传统国企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变异 | 第135-143页 |
一、传统国企产生的逻辑 | 第135-136页 |
二、传统国企经济责任的弱化 | 第136-137页 |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变异:企业办社会 | 第137-143页 |
第七章 转型期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与实证分析 | 第143-173页 |
第一节 转型期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宏观分析 | 第143-148页 |
一、国企改革:经济责任的强化 | 第143-145页 |
二、民营企业发展:社会责任结构的失衡 | 第145-148页 |
第二节 转型期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量化分析 | 第148-164页 |
一、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现状 | 第148-154页 |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相关分析 | 第154-164页 |
第三节 转型期我国实施SA8000的境遇 | 第164-173页 |
一、SA8000的起源、内容和发展 | 第164-167页 |
二、SA8000对我国企业和经济的影响 | 第167-169页 |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SA8000 | 第169-173页 |
第八章 结束语 | 第173-187页 |
第一节 特定背景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 第173-176页 |
第二节 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议 | 第176-187页 |
一、发挥政府规则制定和监督实施的作用 | 第176-180页 |
二、建立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自律机制 | 第180-184页 |
三、建立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机制 | 第184-187页 |
附录 企业社会责任调查问卷 | 第187-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197页 |
后记 | 第197-198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198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