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的理论(法学)论文--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论文--法律社会学论文

法社会学在中国--一个学说史的反思

法社会学在中国第1-297页
 一、原汁主义:西方法社会学的历史源流与思想特征第10-54页
  (一) 大师建大桥——西方法社会学的纵向脉络第10-29页
   1. 西方法社会学之孕育(19世纪末)第11-17页
   2. 西方法社会学之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第17-21页
   3. 西方法社会学之异端(20世纪30-60年代)第21-24页
   4. 西方法社会学之成熟(20世纪60年代以后)第24-29页
  (二) 大桥通大路——西方法社会学的基本内涵第29-54页
   1. 与众不同: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30-32页
   2. 法的概念:非国家法、习惯法、活法第32-38页
   3. 结构主义:法社会学的理论基石第38-45页
   4. 法的作用:法律的功能主义学说第45-50页
   5. 纵横视野:法社会学的价值观念第50-54页
 二、西学东进:法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影响与演化历程第54-131页
  (一) 迈步从头越——奠基时期的法社会学第54-82页
   1. 阅史数家珍:民国时期法社会学研究之状况第55-58页
   2. 点滴汇河流:民国时期法社会学研究之成果第58-64页
   3. 睁眼看世界:民国时期法社会学研究之内容第64-74页
   4. 评说任心智:民国时期法社会学研究之特色第74-82页
  (二) 断流实可惜——中断时期的法社会学第82-99页
   1. 意识形态:中断时期的法学指导思想第83-93页
   2. 时代命运:中断时期的法制社会实践第93-99页
  (三) 吾人当自行——发展时期的法社会学第99-131页
   1. 近点观察:当代法社会学专题研讨之风再度兴起第99-107页
   2. 人杰地灵:当代法社会学研究中的法学大家第107-114页
   3. 思想空间:当代法社会学论著所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第114-131页
 三、中国问题:法社会学的特色论题与特色原理第131-241页
  (一) 也论主义——中国的法哲学基本问题第132-152页
   1. 首要论题:关于法社会学学科地位之承认第132-134页
   2. 观点罗列:关于法律概念的法社会学原理第134-137页
   3. 深层分析:关于法律价值的法社会学原理第137-145页
   4. 简单构造:关于法律功能的法社会学原理第145-152页
  (二) 半壁江山——中国的习惯法与民间法问题第152-162页
   1. 悄然变化:“习惯法”与“民间法”的法社会学语境第152-154页
   2. 学理思考:“习惯法”或“民间法”的社会性质分析第154-157页
   3. 现代难题:“习惯法”、“民间法”与“国家法”相互关系探讨第157-162页
  (三) 精彩搏弈—中国的法律文化及法治建构问题第162-192页
   1. 扩张主题:通向法律文化研究领域第162-165页
   2. 评价历史: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文化透析第165-173页
   3. 现代国情:关于本土化问题的争论第173-183页
   4. 异域文化:法律西方化及其评价第183-187页
   5. 两难选择:中国法制现代化道路第187-192页
  (四) 热门领域——中国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问题第192-216页
   1. 基本立论: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第192-197页
   2. 核心话题: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第197-203页
   3. 社会自治:激发社会自身的活力第203-210页
   4. 公法观念:国家权力的存在必要和社会制约第210-216页
  (五) 走近现实—中国的法律运行与部门法改革问题第216-241页
   1. 视角转换:从法学家到法律人第217-219页
   2. 活法原理:司法中体现的法社会学精神第219-231页
   3. 私法领域:民法的社会化足迹第231-235页
   4. 朦胧之见:刑法社会学初探第235-241页
 四、说长论短:对法社会学原理的基本定位与基本评价第241-296页
  (一) 路是宽的—法社会学原理的优点与优势第241-256页
   1. 敞开思路:泛泛而论的评价第241-245页
   2. 辨析主流:法社会学学术特点的归纳第245-250页
   3. 横向竞争:法社会学派与其他法学派别的对比第250-253页
   4. 本文立场:客观地看待法社会学第253-256页
  (二) 道是窄的—法社会学原理的缺点与不足第256-273页
   1. 对法社会学研究缺陷的质疑第256-267页
   2. 对法社会学法概念和法原理本身的质疑第267-273页
  (三) 渴望创新—法学思想的纵横比较与趋向前瞻第273-296页
   1. 倾向透视:中国法学思潮的最初分野与基本属性第273-285页
   2. 微人轻言:笔者眼中的法学派别和法学思潮第285-296页
 参考文献第296-297页

论文共2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及其应用
下一篇:数码摄影在当代平面广告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