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导言 | 第1-12页 |
0.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0.2 选题意义 | 第9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0.4 框架结构 | 第10-11页 |
0.5 可能有的创新点 | 第11-12页 |
1 相关理论述评及其理论启示 | 第12-20页 |
1.1 几种产业安全观的描述 | 第12-14页 |
1.2 简要的评析 | 第14-16页 |
1.3 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研究的启示 | 第16-20页 |
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安全隐患机理分析 | 第20-29页 |
2.1 高新技术产业自身发展规律中的安全隐患 | 第20-25页 |
2.1.1 高新技术产业生命周期及其生命力 | 第20-21页 |
2.1.2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 | 第21-23页 |
2.1.3 高新技术产业“空心化”、“空洞化”及其控制力 | 第23-25页 |
2.2 外部环境与高新技术产业安全隐患 | 第25-29页 |
2.2.1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 第25-26页 |
2.2.2 制度环境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安全 | 第26-28页 |
2.2.3 政策法规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安全 | 第28-29页 |
3 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安全模式的经验借鉴及其实践启示 | 第29-45页 |
3.1 美国经验:市场主导下政府配合型安全模式 | 第29-32页 |
3.1.1 二战后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的演变 | 第29-31页 |
3.1.2 美国市场主导下政府配合型安全模式的基本结构 | 第31-32页 |
3.2 日本经验:政府主导下市场推动型安全模式 | 第32-36页 |
3.2.1 二战后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的演变 | 第32-35页 |
3.2.2 日本政府主导下市场推动型安全模式的基本结构 | 第35-36页 |
3.3 韩国经验:政府与市场互动型安全模式 | 第36-40页 |
3.3.1 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的演变 | 第36-39页 |
3.3.2 韩国政府与市场互动型安全模式的基本结构 | 第39-40页 |
3.4 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安全模式对构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安全模式的启示 | 第40-45页 |
4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安全模式的构建 | 第45-61页 |
4.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安全模式的构建依据 | 第45-49页 |
4.1.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的特点及国外经验的适用性 | 第45-46页 |
4.1.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安全模式构建的现实基础 | 第46-49页 |
4.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安全模式的重要内涵与典型特征 | 第49-55页 |
4.2.1 政府主导下市场基础型安全模式的重要内涵 | 第49-53页 |
4.2.2 政府主导下市场基础型安全模式的典型特征 | 第53-55页 |
4.3 政府主导下市场基础型模式的安全体系 | 第55-61页 |
4.3.1 高新技术产业安全评价体系 | 第55-57页 |
4.3.2 高新技术产业安全度的分析框架 | 第57-59页 |
4.3.3 高新技术产业安全预警、防范、管理体系 | 第59-61页 |
5 政府主导下市场基础型安全模式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 第61-65页 |
5.1 新安全模式下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原则 | 第61-62页 |
5.2 新安全模式下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机制创新 | 第62-64页 |
5.3 新安全模式下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安全发展的方向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68-69页 |
声明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