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前言 | 第1-17页 |
| ·概述 | 第7-8页 |
| ·虾青素的生理功能 | 第8-10页 |
| ·抗氧化作用 | 第8-9页 |
| ·抗癌变作用 | 第9页 |
| ·增强免疫作用 | 第9-10页 |
| ·上色作用 | 第10页 |
| ·其它作用 | 第10页 |
| ·虾青素的应用 | 第10-11页 |
| ·医药保健和化妆品 | 第10-11页 |
| ·食品添加剂 | 第11页 |
| ·饲料添加剂 | 第11页 |
| ·虾青素的生产 | 第11-12页 |
| ·化学合成 | 第11-12页 |
| ·从水产品加工废弃物或甲壳类动物中提取 | 第12页 |
| ·微生物发酵生产 | 第12页 |
| ·红发夫酵母发酵生产虾青素的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 ·红法夫酵母细胞内虾青素的合成途径 | 第12-13页 |
| ·高产虾青素菌株的选育 | 第13-15页 |
| ·优化发酵工艺和降低发酵成本 | 第15-16页 |
| ·虾青素的提取 | 第16页 |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3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17-19页 |
| ·菌种 | 第17页 |
| ·主要实验材料 | 第17页 |
| ·主要仪器 | 第17-18页 |
| ·主要溶液 | 第18页 |
| ·培养基 | 第18-19页 |
| ·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 ·种子培养 | 第19页 |
| ·摇瓶培养 | 第19页 |
| ·生物反应器培养 | 第19页 |
| ·红法夫酵母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19页 |
| ·紫外诱变 | 第19-20页 |
| ·出发菌株二苯胺抗性检验 | 第20页 |
| ·出发菌株最高温度耐受性实验 | 第20页 |
| ·筛选 | 第20页 |
| ·分析方法 | 第20-22页 |
| ·发酵液中残糖的测定 | 第20页 |
| ·pH值的测定 | 第20-21页 |
| ·生物量的测定 | 第21页 |
| ·细胞干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 ·酵母胞内类胡萝卜素的提取 | 第21页 |
| ·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液中虾青素的含量 | 第21-22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提取液中虾青素的含量 | 第22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2-23页 |
| ·析因分析法 | 第22页 |
| ·响应面分析法 | 第22页 |
| ·数据处理插图 | 第22-23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3-52页 |
| ·酵母胞内虾青素的提取与检测 | 第23-34页 |
| ·细胞破壁 | 第23-24页 |
| ·提取剂的确定 | 第24页 |
| ·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24-28页 |
| ·分光光度计法检测提取液中虾青素的含量 | 第28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提取液中虾青素的含量 | 第28-33页 |
| ·酵母提取液实测结果重现性实验 | 第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红法夫酵母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优化 | 第34-43页 |
| ·红法夫酵母Phaffia rhodozym 的生长曲线 | 第34-35页 |
| ·摇瓶发酵培养基优化 | 第35-39页 |
| ·培养条件优化 | 第39-41页 |
| ·摇瓶发酵条件优化正交实验 | 第41-42页 |
| ·优化条件与初始条件的摇床发酵比较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页 |
| ·补料发酵实验 | 第43-47页 |
| ·摇瓶间歇补糖发酵实验 | 第43-44页 |
| ·5L罐补料发酵实验 | 第44-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红法夫酵母高产及耐温菌株的选育 | 第47-52页 |
| ·出发菌株致死曲线的绘制 | 第47页 |
| ·出发菌株二苯胺抗性检验 | 第47-48页 |
| ·出发菌株的温变耐受性检验 | 第48页 |
| ·诱变 | 第48页 |
| ·筛选 | 第48-49页 |
| ·诱变菌株发酵性能的测定 | 第49-50页 |
| ·诱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检验 | 第50-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4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 ·结论 | 第52页 |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52页 |
| ·展望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