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 言 | 第1-21页 |
·课题目的和意义 | 第9-14页 |
·国际国内研究状况和进展 | 第14-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技术难点 | 第19页 |
·课题目标 | 第19-21页 |
第2章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 第21-34页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成 | 第21-22页 |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原理 | 第22-23页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大功能 | 第23-24页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 | 第24页 |
·北斗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 第24-26页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优点 | 第26-27页 |
·北斗用户终端机 | 第27-34页 |
·通用定位型用户终端 | 第27-29页 |
·通信型用户终端 | 第29-30页 |
·授时型用户终端 | 第30-31页 |
·指挥型用户终端 | 第31-32页 |
·嵌入式OEM 型用户终端 | 第32-34页 |
第3章 滑坡远程监测系统 | 第34-44页 |
·雅安雨城区峡口示范区的地质环境特点 | 第34-36页 |
·滑坡远程监测系统的组成 | 第36-40页 |
·野外信息采集及发送系统 | 第37-39页 |
·地质灾害监测管理中心 | 第39-40页 |
·中国卫通数据传输系统 | 第40-41页 |
·滑坡远程监测系统建设中的难点 | 第41-44页 |
第4章 野外信息采集系统 | 第44-64页 |
·传感器及集成模块 | 第44-46页 |
·采集模块的通讯协议 | 第46-52页 |
·数据读取指令 | 第46-49页 |
·采集模块返回数据的接收 | 第49-52页 |
·串行通讯接口的设置方法 | 第52-60页 |
·通过DOS命令设置串行口 | 第53-54页 |
·设置串行口控制芯片--TL16C550A | 第54-60页 |
·野外信息采集系统的运行 | 第60-64页 |
·设置工控机串行口 | 第60-61页 |
·从串行口读取传感器数据 | 第61-62页 |
·野外系统启动时的传感器检测机制 | 第62-64页 |
第5章 野外信息发送系统 | 第64-81页 |
·工控机 | 第64-68页 |
·系统中工控机的配置及设置 | 第64-66页 |
·工控机远程控制启动机制 | 第66-68页 |
·北斗通信型用户机 | 第68-72页 |
·通信机组成及技术参数 | 第68-69页 |
·通信协议 | 第69-72页 |
·野外信息发送系统的运行机制 | 第72-77页 |
·常见的通信错误类型 | 第72-73页 |
·编辑通信申请指令 | 第73-75页 |
·监测中心的指令代码 | 第75-76页 |
·野外信息发送系统的具体实现 | 第76-77页 |
·卫通数字通信机 | 第77-81页 |
·卫通数字通信机组成 | 第77-78页 |
·卫通数字通信机性能指标 | 第78-79页 |
·卫通数字通信机通讯协议 | 第79-81页 |
第6章 地质灾害监测管理中心软件系统 | 第81-98页 |
·通讯控制子系统 | 第81-85页 |
·串行口控件的设置 | 第81-82页 |
·接收野外系统所发送的指令 | 第82-84页 |
·向野外系统发送指令 | 第84-85页 |
·数据库存储子系统 | 第85-92页 |
·数据库基础 | 第85-89页 |
·Microsoft的Visual Foxpro数据库 | 第89-88页 |
·在数据库中建立存储表格 | 第88-89页 |
·与数据库建立连接 | 第89-90页 |
·与数据库存储数据 | 第90-92页 |
·滑坡监测数据处理软件系统 | 第92-98页 |
·系统功能 | 第93页 |
·系统模块 | 第93-94页 |
·系统操作 | 第94-98页 |
第7章 系统试验与分析 | 第98-101页 |
·试验过程 | 第98-99页 |
·试验结果 | 第99-101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4页 |
·结论 | 第101-103页 |
·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致谢与声明 | 第107-108页 |
个人简历与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