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28页 |
一、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17-22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17-21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21-22页 |
二、 本课题的研究状况与本文的侧重点 | 第22-26页 |
(一) 研究现状及其局限 | 第22-23页 |
(二) 本文的侧重点 | 第23-24页 |
(三) 本文研究的难点 | 第24-25页 |
(四)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第一章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理论分析及其改革与完善的时代意义 | 第28-57页 |
第一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理论分析 | 第28-47页 |
一、 什么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 第28-35页 |
(一) 干部与党政领导干部 | 第28-32页 |
(二) 制度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 第32-35页 |
二、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分类、特征与实质 | 第35-42页 |
(一) 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的分类 | 第35-36页 |
(二) 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的特征 | 第36-40页 |
(三) 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的实质 | 第40-42页 |
三、 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的定位和功能 | 第42-47页 |
(一) 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的定位 | 第42-44页 |
(二) 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的功能 | 第44-47页 |
第二节 改革与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的时代意义 | 第47-56页 |
一、 改革与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 | 第49-56页 |
二、 改革与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是适应政治制度发展的需要 | 第52页 |
三、 改革与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 第52-54页 |
四、 改革与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是适应执政能力提高的要求 | 第54页 |
五、 改革与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是根除腐败现象的要求 | 第54-56页 |
六、 改革与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是适应非竞争性政党体制的要求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历史形态的比较与借鉴 | 第57-90页 |
第一节 中国古典选官制 | 第57-67页 |
一、 中国古典选官制的演变 | 第57-60页 |
二、 中国古典选官制是皇权主导型的选用制度 | 第60-63页 |
(一) 中国古典选官制度的主宰和灵魂是皇帝 | 第60-62页 |
(二) 中国古典选官制渗透着宗族性、依附性 | 第62-63页 |
(三) 中国古典选官制度改革的矛盾性 | 第63页 |
三、 中国古典选官制的理论基础与社会基础 | 第63-65页 |
(一) 中国古典选官制的理论基础 | 第63-64页 |
(二) 中国古典选官制的社会基础 | 第64-65页 |
四、 中国古典选官制的成绩与弊端 | 第65-67页 |
(一) 中国古典选官制的成绩 | 第65-66页 |
(二) 中国古典选官制的弊端 | 第66-67页 |
五、 中国古典选官制的作用及影响 | 第67-69页 |
第二节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选用制 | 第69-82页 |
一、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选用制的演进过程及概况 | 第69-72页 |
(一)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选用制的演进过程 | 第69-71页 |
(二)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选用制的概况 | 第71-72页 |
二、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选用制是资产阶级政党主导型的选用制 | 第72-75页 |
(一) 资产阶级政党主导型的选用制是从属于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制度体系 | 第72-73页 |
(二) 资产阶级政党主导型的选用制的基本模式与特征 | 第73-75页 |
三、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选用制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 | 第75-77页 |
(一)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选用制的理论基础 | 第75-76页 |
(二)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选用制的社会基础 | 第76-77页 |
四、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选用制的改革及其影响 | 第77-82页 |
(一) 发达国家高级公务员选用制度改革及其启示 | 第77-78页 |
(二) 发展中国家公务员选用制度改革及其启示 | 第78-82页 |
第三节 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干部选拔任用制 | 第82-88页 |
一、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主导型选用制度 | 第83-87页 |
(一) 社会主义国家干部人事选用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83-84页 |
(二) 原苏东地区社会主义国家选用制度的基本特征 | 第84-85页 |
(三) 原苏东国家选用制度的管理体制 | 第85-86页 |
(四) 原苏东地区政治制度剧变后的干部选用制度状况 | 第86-87页 |
二、 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三章 中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历史考察 | 第90-119页 |
第一节 建国前党的领导干部选用制度的探索 | 第90-95页 |
一、 建党初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领导干部选用制度尚处于初创和探索阶段 | 第90-93页 |
二、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领导干部选用制度的进展 | 第93-94页 |
三、 解放战争时期党的领导干部选用制度 | 第94-95页 |
第二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演进 | 第95-100页 |
一、 新中国干部选用制度的确立,逐步建立起以委任制为主体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总体格局 | 第95-97页 |
二、 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的调整 | 第97-99页 |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的扭曲 | 第99-100页 |
第三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的发展 | 第100-111页 |
一、 改革开放前期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的过度性改革 | 第100-105页 |
(一) 改革开放前期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改革的举措与成绩 | 第100-105页 |
(二) 改革开放前期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改革的局限性 | 第105页 |
二、 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改革的进展 | 第105-108页 |
(一) 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改革的举措与成绩 | 第105-108页 |
(二) 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改革的局限 | 第108页 |
三、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改革的深化 | 第108-111页 |
(一)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改革与完善的举措与成绩 | 第109-110页 |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局限性 | 第110-111页 |
第四节 中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弊端 | 第111-114页 |
一、 领导干部资源配置机制不尽合理 | 第111-112页 |
二、 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机制不够完善 | 第112页 |
三、 领导干部鉴别机制不够科学 | 第112-113页 |
四、 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不够有效 | 第113-114页 |
第五节 中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演进中的历史经验 | 第114-118页 |
一、 坚持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工作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必须根据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制定正确的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工作方针政策 | 第114-115页 |
二、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必须坚持党的集体领导 | 第115-116页 |
三、 坚持与时俱进地推进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建设与改革 | 第116-117页 |
四、 必须以制度建设为根本,走规范化、法制化的路子 | 第117-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四章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现状分析 | 第119-146页 |
第一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现实成绩 | 第119-125页 |
一、 中央领导集体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认识的深化 | 第119-120页 |
二、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在政策规范和法制工作上取得新进展 | 第120页 |
三、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理论上的进步和创新 | 第120-122页 |
四、 改革与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政治基础初步奠定 | 第122-123页 |
五、 平稳有序地进行新老交替,高层领导集体换届呈现出制度化趋向 | 第123-125页 |
第二节 当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现实问题与弊端 | 第125-139页 |
一、 当前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126-136页 |
(一) 贯彻干部工作的四化方针和坚持德才兼备原则不够全面、准确 | 第126-127页 |
(二) 当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践中的操作性问题 | 第127-129页 |
(三) 当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形式化倾向 | 第129页 |
(四) 当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程序虚设现象 | 第129-130页 |
(五) 当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买官卖官现象 | 第130-131页 |
(六) 当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窝里斗问题 | 第131-132页 |
(七) 当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政绩观问题 | 第132-133页 |
(八) 当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依附性问题 | 第133-134页 |
(九) 当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运行中的“一把手”问题 | 第134-135页 |
(十) 当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逆向淘汰”问题 | 第135-136页 |
二、 当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弊端 | 第136-139页 |
(一) 当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体制不尽科学 | 第136-137页 |
(二) 当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体制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 第137-138页 |
(三) 当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权力配置不够完善 | 第138-139页 |
第三节 当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139-144页 |
一、 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 第139-141页 |
二、 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 | 第141-144页 |
三、 传统思想的影响 | 第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干部选拔任用若干具体模式的制度评价 | 第146-166页 |
第一节 公选制与我国现行若干选用模式之比较 | 第146-153页 |
一、 公选制与委任制 | 第147-148页 |
二、 公选制与选任制 | 第148-150页 |
三、 公选制与考任制 | 第150-151页 |
四、 公选制与竞争上岗制 | 第151-152页 |
五、 公选制与聘任制 | 第152-153页 |
第二节 公选制与中国古代科举制之评价 | 第153-159页 |
一、 性质的比较 | 第154-155页 |
二、 内容的比较 | 第155-156页 |
三、 形式的比较 | 第156-157页 |
四、 功能的比较 | 第157-159页 |
第三节 公选制与西方现代文官选任制度之评价 | 第159-162页 |
一、 管理体制比较 | 第159-160页 |
二、 原则与性质的比较 | 第160页 |
三、 标准和内容的比较 | 第160-161页 |
四、 程序与方法的比较 | 第161-162页 |
第四节 公开选拔制 | 第162-165页 |
一、 公开选拔制的原理 | 第162-164页 |
(一) 公开公正原理 | 第162-163页 |
(二) 竞争择优原理 | 第163页 |
(三) 人职匹配原理 | 第163-164页 |
二、 公选制的地位和作用 | 第164-165页 |
(一)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一种重要补充 | 第164页 |
(二)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作为新的选拔任用形式具有积极意义 | 第164-165页 |
本章小结 | 第165-166页 |
第六章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基本思路 | 第166-194页 |
第一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与完善的总体要求 | 第166-174页 |
一、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要求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 | 第166-169页 |
二、 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改革与完善总的方向是实现选人用人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 | 第169-172页 |
三、 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基本任务 | 第172-174页 |
第二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基本原则 | 第174-178页 |
一、 坚持科学的社会公论原则 | 第174-175页 |
二、 坚持和改善党管干部原则 | 第175-178页 |
三、 坚持和完善依法治国原则 | 第178页 |
第三节 制度配套与创新 | 第178-190页 |
一、 强化公开选拔制 | 第179页 |
二、 加强监督制 | 第179-181页 |
三、 健全引咎辞职制,逐步实施罢免制 | 第181-183页 |
四、 党政领导干部管理制度等整体制度的完善 | 第183-190页 |
(一) 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 第183-185页 |
(二) 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是干部制度配套建设的主体 | 第185-188页 |
(三) 要积极探索实行党政机关部分领导职务聘任制 | 第188页 |
(四) 建立健全免职辞职降职制度,实现领导干部能上能下 | 第188页 |
(五) 建立和完善票决制 | 第188-190页 |
第四节 科学使用选拔任用技术 | 第190-193页 |
本章小结 | 第193-194页 |
结束语把优秀人才凝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 | 第194-196页 |
主要参考文献和书刊 | 第196-203页 |
后记 | 第203-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