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7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金华火腿安全性研究现状及发展 | 第10-11页 |
| ·霉菌对发酵火腿安全性的影响 | 第10-11页 |
| ·其它理化、微生物因素对安全性的影响 | 第11页 |
| ·预测微生物学及其在发酵肉制品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 ·预测微生物学 | 第12页 |
| ·预测生长模型的分类 | 第12页 |
| ·微生物风险评估 | 第12-14页 |
| ·风险评估研究背景 | 第13页 |
| ·风险评估内容 | 第13-14页 |
|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4-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火腿中菌群基本构相研究及优势霉菌的分离及鉴定 | 第17-26页 |
| ·引言 | 第1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 ·火腿中微生物菌群基本构相研究 | 第17页 |
| ·火腿中优势霉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17-1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9-26页 |
| ·结果 | 第19-24页 |
| ·讨论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金华火腿中杂色曲霉生长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26-42页 |
| ·引言 | 第26页 |
| ·模型设计理论 | 第26-30页 |
| ·常用微生物初级模型 | 第26-27页 |
| ·Gompertz模型中数学意义上参数(Parameters with mathematical meaning,a、b、c)与生物意义上参数(Parameters with a biological meaning,A、μm、λ)之间的转换 | 第27-28页 |
| ·采用Food Micromodel以及Pathogen Modeling Program三级预测模型拟合结果来进行模型对比 | 第28-29页 |
| ·借鉴MicroFit v1.0及Pathogen Modeling Program-PMP三级模型模式 | 第29-3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6页 |
| ·储藏期不同火腿中杂色曲霉生长差异性分析 | 第30-31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31-36页 |
| ·模型置信度验证及讨论 | 第36-42页 |
| ·模型置信度验证 | 第37-41页 |
| ·讨论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金华火腿中产毒素霉菌--杂色曲霉风险评估 | 第42-54页 |
| ·微生物风险评估概念及杂色曲霉风险评估的目标 | 第42-43页 |
| ·微生物风险评估概念 | 第42-43页 |
| ·火腿杂色曲霉风险评估的目标 | 第43页 |
| ·危害的识别与危害的认定 | 第43-44页 |
| ·危害的特性描述、特征描述和特性鉴定 | 第44-46页 |
| ·杂色曲霉毒素特征描述以及特性描述和特性鉴定 | 第45页 |
| ·杂色曲霉产毒素能力与环境指标的关系 | 第45-46页 |
| ·接触评估暴露量 | 第46-47页 |
| ·风险的特性描述和风险的特征鉴定 | 第47-50页 |
| ·危险特性描述 | 第47-48页 |
| ·危险特性分析 | 第48-50页 |
| ·预测模型对HACCP体系的作用评价 | 第50-51页 |
| ·风险评估存在的局限性 | 第51-52页 |
| ·实验室风险评估存在的局限性 | 第51-52页 |
| ·其他因素带来风险评估的局限性 | 第52页 |
| ·应用食品微生物学标准原则对金华火腿霉菌指标建立的指导 | 第52-53页 |
| ·食品微生物学标准定义 | 第52-53页 |
| ·火腿中霉菌指标或杂色曲霉指标建立原则 | 第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第54-57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模型选取建模目的微生物分析 | 第54页 |
| ·模型有效性分析 | 第54页 |
| ·建模难度分析 | 第54页 |
| ·杂色曲霉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 ·建议 | 第55-57页 |
| ·严格金华火腿卫生标准 | 第55页 |
| ·探索火腿霉菌毒素风险分析 | 第55页 |
| ·建立火腿致病菌预测模型及实现模型在HACCP体系中应用的转化 | 第55-56页 |
| ·对金华火腿传统加工工艺和包装改进,适应刺激消费和扩大出口的求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附录 | 第62-68页 |
| 个人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