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Contents | 第7-12页 |
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1 引言 | 第17-22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1.1.1 研究的目的 | 第17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7-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研究对象、范围和内容 | 第20-21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2页 |
2 农业现代化基本理论 | 第22-32页 |
2.1 现代化理论的诞生 | 第22-25页 |
2.1.1 “现代化”一词的出现 | 第22页 |
2.1.2 现代化理论的诞生 | 第22-23页 |
2.1.3 现代化的定义 | 第23页 |
2.1.4 现代化的标准 | 第23-25页 |
2.2 农业现代化基本理论 | 第25-28页 |
2.2.1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 第25-27页 |
2.2.2 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 第27页 |
2.2.3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 第27-28页 |
2.3 西方农业现代化若干理论 | 第28-31页 |
2.3.1 资源开发理论 | 第28-29页 |
2.3.2 肥力保持理论 | 第29页 |
2.3.3 城市工业影响理论 | 第29-30页 |
2.3.4 扩散理论 | 第30页 |
2.3.5 高收益投入理论 | 第30-31页 |
2.3.6 诱导的创新理论 | 第31页 |
2.4 小结 | 第31-32页 |
3 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三种主要模式 | 第32-44页 |
3.1 “劳动节约型”模式 | 第32-37页 |
3.1.1 “劳动节约型”模式产生的主要条件 | 第32-34页 |
3.1.2 “劳动节约型”模式的典型范例——美国 | 第34-37页 |
3.2 “土地节约型”模式 | 第37-40页 |
3.2.1 “土地节约型”模式产生的主要条件 | 第37-38页 |
3.2.2 “土地节约型”模式的典型范例——日本 | 第38-40页 |
3.3 “中间道路型”模式 | 第40-42页 |
3.3.1 “中间道路型”模式的主要特点 | 第40-41页 |
3.3.2 “中间道路型”模式的典型范例——法国 | 第41-42页 |
3.4 小结 | 第42-44页 |
4 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 第44-58页 |
4.1 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和初步发展时期(1949-1966) | 第44-50页 |
4.1.1 农业现代化思路的初步构想 | 第44-46页 |
4.1.2 农业现代化实践的基本脉络 | 第46-50页 |
4.2 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停滞和徘徊时期(1966-1978) | 第50-51页 |
4.2.1 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停滞徘徊 | 第50页 |
4.2.2 农业生产发展的波动徘徊 | 第50-51页 |
4.3 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时期(1978至今) | 第51-56页 |
4.3.1 新时期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发展与完善 | 第51-53页 |
4.3.2 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与成效 | 第53-56页 |
4.4 小结 | 第56-58页 |
5 黑龙江垦区实现农业现代化问题的提出 | 第58-68页 |
5.1 黑龙江垦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时代背景 | 第58-61页 |
5.1.1 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迫在眉睫 | 第58-59页 |
5.1.2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步伐继续加快 | 第59-60页 |
5.1.3 中西部地区迎来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期 | 第60-61页 |
5.2 黑龙江垦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优势条件 | 第61-62页 |
5.2.1 丰富的自然资源 | 第61页 |
5.2.2 雄厚的科技实力 | 第61页 |
5.2.3 完善的基础设施 | 第61-62页 |
5.2.4 良好的农业基础 | 第62页 |
5.3 黑龙江垦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障碍因素 | 第62-67页 |
5.3.1 工业化程度较低 | 第62-63页 |
5.3.2 城镇化水平不高 | 第63-65页 |
5.3.3 市场化进程较慢 | 第65-67页 |
5.4 小结 | 第67-68页 |
6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进程评估 | 第68-99页 |
6.1 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的目的和意义 | 第68页 |
6.2 国内外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的主要方法 | 第68-69页 |
6.2.1 模型法 | 第68-69页 |
6.2.2 参数比较法 | 第69页 |
6.2.3 多指标综合测度法 | 第69页 |
6.2.4 DEA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 第69页 |
6.3 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 第69-71页 |
6.3.1 研究重点异位,内容单一 | 第69-70页 |
6.3.2 地域类型划分及典型性区域选取缺少严格的理论分析 | 第70页 |
6.3.3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主观性强 | 第70页 |
6.3.4 测度评价标准和模型的建立缺乏动态性 | 第70-71页 |
6.3.5 研究技术手段滞后,测度结果精确性、时效性欠佳 | 第71页 |
6.4 优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的原则 | 第71-73页 |
6.4.1 加强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 第71页 |
6.4.2 重新定位测度重点,拓宽测度对象范畴 | 第71页 |
6.4.3 坚持测度过程科学理性化 | 第71-72页 |
6.4.4 改善测度技术手段 | 第72-73页 |
6.5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进程评估指标选择 | 第73-75页 |
6.5.1 评估指标体系的选择 | 第73-74页 |
6.5.2 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计量 | 第74-75页 |
6.6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进程指标分析 | 第75-98页 |
6.6.1 群体指标动态变化 | 第75-97页 |
6.6.2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综合评价 | 第97-98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7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 | 第99-126页 |
7.1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 第99-104页 |
7.1.1 战略目标 | 第99-101页 |
7.1.2 模式选择 | 第101-103页 |
7.1.3 实施步骤 | 第103-104页 |
7.2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 第104-125页 |
7.2.1 实施垦区工业化战略 | 第104-109页 |
7.2.2 推进垦区城镇化步伐 | 第109-112页 |
7.2.3 加快垦区农业产业化进程 | 第112-115页 |
7.2.4 强化垦区农业信息化工作 | 第115-118页 |
7.2.5 推进垦区农业科技进步 | 第118-121页 |
7.2.6 注重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121-125页 |
7.3 小结 | 第125-126页 |
8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体系 | 第126-147页 |
8.1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126-131页 |
8.1.1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 第126-127页 |
8.1.2 黑龙江垦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 第127-129页 |
8.1.3 黑龙江垦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 第129-131页 |
8.2 农产品市场体系 | 第131-133页 |
8.2.1 黑龙江垦区农产品市场现状及问题 | 第131-132页 |
8.2.2 促进黑龙江垦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措施 | 第132-133页 |
8.3 人才的培养教育体系 | 第133-141页 |
8.3.1 农民素质对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和影响 | 第134-135页 |
8.3.2 黑龙江垦区人才队伍现状及问题 | 第135-138页 |
8.3.3 加强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建设的措施 | 第138-141页 |
8.4 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 | 第141-146页 |
8.4.1 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必要性 | 第141-142页 |
8.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支持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142-144页 |
8.4.3 加强对黑龙江垦区农业支持保护的措施 | 第144-146页 |
8.5 小结 | 第146-147页 |
结论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6-157页 |
致谢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