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研究思路与结构 | 第10-11页 |
·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市场合约重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 第12-34页 |
·合约理论与企业合约结构 | 第12-19页 |
·合约和约因 | 第12-13页 |
·企业的合约理论 | 第13-15页 |
·市场合约与非市场合约 | 第15-16页 |
·企业合约结构 | 第16-18页 |
·企业合约的特点 | 第18-19页 |
·走向市场合约是中国经济改革的走向 | 第19-23页 |
·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 | 第19-20页 |
·从身份经济走向契约经济 | 第20-22页 |
·从非合约经济走向合约经济 | 第22-23页 |
·走向市场合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取向 | 第23-27页 |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由行政划拨的全资隶属关系转向了多元化的股权合约关系 | 第23-24页 |
·政府与厂长(经理)的关系由行政计划的指令关系转向了代理合约关系 | 第24-26页 |
·国有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由计划招工的终身固定的隶属关系转向市场的合同关系 | 第26-27页 |
·国有企业与国家、职工、经理人之间各种利益的合约重构 | 第27-32页 |
·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从产权改革到合约重构的理由 | 第27-29页 |
·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各种利益的合约重构 | 第29-30页 |
·国有企业与职工之间各种利益的合约重构 | 第30-31页 |
·国有企业与厂长(经理)之间各种利益的合约重构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国有企业的非市场合约分析 | 第34-54页 |
·所有者缺位导致产权合约的缺失及其原因 | 第34-39页 |
·产权主体不清晰 | 第34-37页 |
·现有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到位 | 第37-38页 |
·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的后果及改革的必要性 | 第38-39页 |
·劳动合约的失效及其原因 | 第39-45页 |
·“全民职工”身份问题的提出 | 第40页 |
·国有企业职工的全民身份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 | 第40-43页 |
·“全民身份”演绎出职工是国有企业的隐性所有者 | 第43-44页 |
·劳动合约的缺失成为国有企业的百病之源 | 第44-45页 |
·激励合约的缺失及其原因 | 第45-49页 |
·管理者的激励合约 | 第45-47页 |
·职工的激励合约 | 第47-49页 |
·国有企业非市场合约的负面效应 | 第49-52页 |
·行政取向的企业家任用机制 | 第49-50页 |
·产权不清的企业资产耗散机制 | 第50-51页 |
·平衡关系的企业管理松散机制 | 第51-52页 |
·反应迟钝的市场竞争隔离机制 | 第52页 |
·国有企业非市场合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最大障碍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合约重构 | 第54-72页 |
·国有企业改革合约重构的条件 | 第54-61页 |
·生产要素市场化 | 第54-57页 |
·权利行使法治化 | 第57-59页 |
·合约规则体系化 | 第59-61页 |
·国有企业改革合约重构的关键是彻底实现“三个置换” | 第61-67页 |
·产权置换 | 第62-63页 |
·身份置换 | 第63-65页 |
·经理权置换 | 第65-67页 |
·国有企业合约改革重构的结果是“所有者移进”和“社保移出” | 第67-69页 |
·“所有者移进” | 第67-68页 |
·“社保移出” | 第68-69页 |
·国有企业合约重构的目标是使国有企业成为竞争者 | 第69-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结束语 | 第72-74页 |
附录 | 第74-101页 |
附录1:改革产权制度 理顺劳动关系——长沙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情况汇报 | 第74-95页 |
附录2: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5-97页 |
国企改制是求知过程 | 第96-97页 |
附录3: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后记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