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5页 |
·传统动力转向技术的发展 | 第6-8页 |
·液压动力转向系统 | 第6-7页 |
·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 | 第7-8页 |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8-13页 |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发展现状 | 第8-9页 |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9-10页 |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分类 | 第10-11页 |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关键部件 | 第11-12页 |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优点和发展方向 | 第12-13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章 EPAS仿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15-30页 |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建模 | 第15-21页 |
·转向轴助力式EPAS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15-17页 |
·转向轴助力式EPAS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7-19页 |
·三种助力型式EPAS模型的统一 | 第19-21页 |
·二自由度整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1-22页 |
·二自由度整车动力学模型的理论假设 | 第21页 |
·二自由度整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1-22页 |
·转向阻力矩的确定 | 第22-23页 |
·轮胎力学模型的理论假设 | 第22页 |
·侧向力与回正力矩的确定 | 第22-23页 |
·转向助力矩的确定 | 第23-24页 |
·仿真模型的求解 | 第24-27页 |
·仿真模型的验证 | 第27-30页 |
·双纽线工况的模型验证 | 第27-28页 |
·蛇行工况的模型验证 | 第28-30页 |
第三章 EPAS助力特性的匹配分析 | 第30-39页 |
·EPAS助力特性的曲线特征 | 第30-32页 |
·助力特性匹配设计的基本问题 | 第32页 |
·直线型助力特性助力增益系数的匹配分析 | 第32-35页 |
·对轻便性影响的比较分析 | 第33-34页 |
·对路感影响的比较分析 | 第34-35页 |
·对横摆角速度响应影响的比较分析 | 第35页 |
·车速感应系数的确定 | 第35-39页 |
·车速感应系数的确定方法 | 第35-36页 |
·直线型助力特性车速感应系数的仿真确定 | 第36-39页 |
第四章 电机、减速机构及传感器的匹配分析 | 第39-53页 |
·助力电机的匹配分析 | 第39-44页 |
·助力电机匹配设计的基本问题 | 第39页 |
·助力电机的类型选择 | 第39-40页 |
·助力电机布置位置的选择 | 第40-41页 |
·电机尺寸形状与布置空间的匹配 | 第41页 |
·电机输出扭矩与轴荷、减速机构、转向系传动比的匹配 | 第41页 |
·电机转速与转向盘转速的匹配 | 第41-42页 |
·助力电机转动惯量的匹配分析 | 第42-44页 |
·助力电机减速机构的匹配分析 | 第44-48页 |
·助力电机减速机构匹配设计的基本问题 | 第44-45页 |
·助力电机减速机构类型的选择 | 第45页 |
·蜗轮蜗杆减速机构减速比的匹配分析 | 第45-48页 |
·扭矩传感器的匹配分析 | 第48-53页 |
·扭矩传感器匹配设计的基本问题 | 第48-49页 |
·扭矩传感器类型的选择 | 第49-50页 |
·扭矩传感器刚度的匹配分析 | 第50-53页 |
第五章 EPAS的基本性能评价 | 第53-66页 |
·转向轻便性评价 | 第53-56页 |
·转向轻便性评价指标 | 第53-54页 |
·转向轻便性试验实例 | 第54-56页 |
·转向回正性评价 | 第56-57页 |
·转向盘中间位置区域性能评价 | 第57-60页 |
·转向盘中间位置区域性能评价指标 | 第57-58页 |
·转向盘中间位置区域性能试验实例 | 第58-60页 |
·转向盘振动评价 | 第60-61页 |
·转向盘振动评价指标 | 第60页 |
·转向盘振动试验实例 | 第60-61页 |
·助力特性评价 | 第61-63页 |
·助力特性评价指标 | 第61-62页 |
·助力特性试验实例 | 第62-63页 |
·能量消耗评价 | 第63-64页 |
·能量消耗评价指标 | 第63页 |
·能量消耗试验实例 | 第63-64页 |
·可靠性评价 | 第64-66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74页 |
摘要 | 第74-77页 |
ABSTRACT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