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 苹果采后品质 | 第11-12页 |
·果实综合品质 | 第11页 |
·果实质地 | 第11-12页 |
2 苹果采后品质的评价方法 | 第12-17页 |
·果实质量的无损检测方法 | 第12-16页 |
·果实品质的破坏性检测法 | 第16-17页 |
·感观评价法 | 第17页 |
3 苹果质量标准 | 第17-19页 |
4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3页 |
第二章 敲击共振法对红富士和嘎拉苹果采后硬度变化的无损检测 | 第23-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SD150动态测试与信号分析系统 | 第24-26页 |
·质构仪穿孔试验破坏性硬度的测定 | 第26页 |
·果面底色测定 | 第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红富士与嘎拉苹果采后破坏性硬度的变化 | 第26-27页 |
·红富士与嘎拉苹果采后底色的变化 | 第27-28页 |
·红富士与嘎拉苹果采后无损硬度的变化 | 第28-29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第三章 质构仪TPA试验法对红富士和嘎拉苹果采后质地变化的检测 | 第31-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材料与处理方法 | 第32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2页 |
·果实质地分析 | 第32页 |
·失重率 | 第32-33页 |
·果肉出汁率 | 第33-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TPA试验所得各项质地参数及各参数间相关性 | 第34-36页 |
·两种苹果采后果肉脆度的变化 | 第36页 |
·两种苹果采后果肉粘性的变化 | 第36-37页 |
·两种苹果采后果肉凝聚性的变化 | 第37页 |
·两种苹果采后果肉回复性的变化 | 第37-38页 |
·两种苹果采后果肉耐嚼性的变化 | 第38-39页 |
·两种苹果间果实失重大小与果肉出汁率变化 | 第39-40页 |
3 结论 | 第40页 |
4 讨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第四章 苹果采后品质的敲击共振无损检测法与破坏性检测方法比较 | 第43-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材料及处理 | 第44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4页 |
·测试方法 | 第44-45页 |
·数据处理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无损硬度与破坏性硬度检测方法重复性比较 | 第45-47页 |
·无损硬度与破坏性硬度检测方法灵敏性比较 | 第47-48页 |
·敲击共振无损检测法与质构分析法检测参数间相关性分析 | 第48-49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红富士与嘎拉苹果采后品质及其品质变化的模拟 | 第51-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材料 | 第52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52页 |
·测试方法 | 第52-53页 |
·数据处理 | 第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62页 |
·红富士与嘎拉苹果贮前外观品质 | 第53-54页 |
·果实质地的感观评价与破坏性评价结果对照 | 第54-55页 |
·红富士与嘎拉苹果采后无损硬度变化模型 | 第55-58页 |
·红富士与嘎拉苹果采后底色变化模型 | 第58-61页 |
·采后果实营养指标的变化 | 第61-62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全文小结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