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论文结构框架图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 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1. 1. 1 浅析“交往” | 第11-12页 |
1. 1. 1. 1 “交往”的意义 | 第11-12页 |
1. 1. 1. 2 “交往“的类型 | 第12页 |
1. 1. 2 研究高校交往空间模式的意义 | 第12-15页 |
1. 1. 2. 1 大学生心理特征与研究交往空间模式的意义 | 第12-14页 |
1. 1. 2. 2 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与研究高校交往空间模式的意义 | 第14-15页 |
1. 2 课题研究范围界定 | 第15页 |
1. 3 “现代高校交往空间模式研究”课题类型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高校交往空间模式的基本问题与历史演变 | 第17-31页 |
2. 1 高校交往空间模式的基本概念 | 第17页 |
2. 2 高校交往空间模式的演变 | 第17-28页 |
2. 2. 1 国外高校交往空间模式的演变 | 第17-23页 |
2. 2. 1. 1 封闭型交往空间模式 | 第18页 |
2. 2. 1. 2 半开敞分散型交往空间模式 | 第18-20页 |
2. 2. 1. 3 现代有机开放型交往空间模式 | 第20-23页 |
2. 2. 2 我国高校交往空间模式的演变 | 第23-28页 |
2. 2. 2. 1 我国近代大学形成期交往空间模式特征 | 第24-25页 |
2. 2. 2. 2 我国高校前苏联影响期交往空间模式特征 | 第25-26页 |
2. 2. 2. 3 我国高校多样化发展时期交往空间模式特征 | 第26-28页 |
2. 3 我国高校交往空间模式的现状 | 第28-31页 |
第三章 高校交往空间模式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31-41页 |
3. 1 高校交往空间模式的相关的环境与心理和行为的理论 | 第31-34页 |
3. 1. 1 个人空间和地域空间 | 第32-33页 |
3. 1. 2 公共场所中的个人行为和心理 | 第33页 |
3. 1. 3 小群行为特点 | 第33-34页 |
3. 2 高校交往空间模式的相关建筑学范畴内的理论 | 第34-41页 |
3. 2. 1 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Life Between Buildings》) | 第35-37页 |
3. 2. 1. 1 建筑室外空间的活动 | 第35-36页 |
3. 2. 1. 2 知觉、交流与尺度 | 第36页 |
3. 2. 1. 3 空间的三种对立矛盾运动 | 第36-37页 |
3. 2. 1. 4 步行与逗留空间 | 第37页 |
3. 2. 2 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 | 第37-41页 |
3. 2. 2. 1 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 第37-38页 |
3. 2. 2. 2 外部空间的要素 | 第38页 |
3. 2. 2. 3 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与原则 | 第38-41页 |
第四章 高校交往空间模式的本体研究 | 第41-77页 |
4. 1 高校交往空间的宏观组织 | 第41-44页 |
4. 1. 1 高校交往空间的特征属性 | 第41-43页 |
4. 1. 2 高校交往空间的层次研究 | 第43-44页 |
4. 2 高校交往空间的“节点”研究 | 第44-75页 |
4. 2. 1 从属于特定建筑的外部交往空间 | 第45-54页 |
4. 2. 1. 1 入口附近 | 第45-46页 |
4. 2. 1. 2 前院 | 第46-50页 |
4. 2. 1. 3 内庭院与后院 | 第50-52页 |
4. 2. 1. 4 平台及屋顶花园 | 第52-54页 |
4. 2. 1. 5 对上述交往空间的完善与优化的原则与方法 | 第54页 |
4. 2. 2 交往性质的建筑内部 | 第54-68页 |
4. 2. 2. 1 教学性质建筑内部提供交往便捷的空间要素 | 第55-65页 |
4. 2. 2. 1. 1 共享空间 | 第56-59页 |
4. 2. 2. 1. 2 底层架空 | 第59-61页 |
4. 2. 2. 1. 3 “通道”空间 | 第61-63页 |
4. 2. 2. 1. 3. 1 横向通道--走廊 | 第61-62页 |
4. 2. 2. 1. 3. 2 纵向通道--楼梯 | 第62-63页 |
4. 2. 2. 1. 4 对上述空间要素的完善与优化的原则与方法 | 第63-65页 |
4. 2. 2. 2 非教学性质建筑内部提供交往便捷的空间要素 | 第65-68页 |
4. 2. 2. 2. 1 学生公寓单元内的交往空间 | 第65-66页 |
4. 2. 2. 2. 2 学生公寓单元外的交往空间 | 第66-68页 |
4. 2. 3 公共开敞空间 | 第68-74页 |
4. 2. 3. 1 校园中心广场 | 第68-71页 |
4. 2. 3. 2 高校中心绿化(绿肺) | 第71-72页 |
4. 2. 3. 3 校园露天剧场 | 第72-73页 |
4. 2. 3. 4 校园自然景区和纪念景点 | 第73页 |
4. 2. 3. 5 高校中的亲水交往空间 | 第73-74页 |
4. 2. 4 外部交通性质的步行交往空间 | 第74-75页 |
4. 3 对高校交往空间模式完善与更新的指导性原则 | 第75-76页 |
4. 3. 1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75-76页 |
4. 3. 2 整体设计的原则 | 第76页 |
4. 3. 3 渐进增长的原则 | 第76页 |
4. 4 对高校交往空间模式完善与更新的评价标准 | 第76-77页 |
4. 4. 1 交往空间连续性 | 第76页 |
4. 4. 2 交往空间多样性 | 第76页 |
4. 4. 3 交往空间舒适性 | 第76-77页 |
第五章 我国高校交往空间模式的构想 | 第77-81页 |
5. 1 开放性为主导的交往空间模式塑造 | 第77页 |
5. 2 完整性为前提的交往空间模式塑造 | 第77页 |
5. 3 层次性为特征的交往空间模式塑造 | 第77-78页 |
5. 4 文化性为内涵的交往空间模式塑造 | 第78页 |
5. 5 持续性为发展的交往空间模式塑造 | 第78-81页 |
结语 | 第81-83页 |
参考书目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