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2页 |
第一部分 委托代理理论与企业融资 | 第12-20页 |
一、 委托代理理论简述 | 第12-16页 |
(一) 委托代理关系 | 第12-13页 |
(二) 委托代理问题 | 第13-16页 |
二、 公司融资中的委托代理理论 | 第16-19页 |
(一) 激励模型中的代理成本模型 | 第17页 |
(二) 信号传递模型中的罗斯模型 | 第17-18页 |
(三) 控制权模型中的阿洪-博尔顿模型 | 第18-19页 |
三、 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部分 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融资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 第20-35页 |
一、 我国国有上市公司与西方公司制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比较 | 第20-24页 |
(一) 公共产权与私有产权 | 第20-21页 |
(二) 所有者明确与所有者缺位 | 第21-22页 |
(三) 委托代理链 | 第22-24页 |
二、 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融资中的委托问题 | 第24-29页 |
(一) 股权融资中的委托问题 | 第24-28页 |
(二) 债务融资中的委托问题 | 第28-29页 |
三、 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融资中的代理问题 | 第29-34页 |
(一) 股权融资中的代理问题 | 第29-32页 |
(二) 债务融资中的代理问题 | 第32-33页 |
(三) 国有上市公司融资中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3-34页 |
四、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部分 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与内部人融资假说 | 第35-42页 |
一、 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 | 第35-36页 |
(一)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 | 第35页 |
(二) 公司外部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 第35-36页 |
(三) 内部人控制 | 第36页 |
二、 内部人融资假说 | 第36-42页 |
(一) 假定 | 第37-39页 |
(二) 分析 | 第39页 |
(三) 应用 | 第39-42页 |
第四部分 控制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融资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 第42-46页 |
一、 坚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 第42-43页 |
二、 认识人力资本的价值,使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 | 第43-44页 |
三、 重树破产制度的严肃性 | 第44-45页 |
四、 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