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外文摘要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16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13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13页 |
1.3 研究项目和测定方法 | 第13-1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6-44页 |
2.1 小麦抗倒形态特征的研究 | 第16-24页 |
2.1.1 小麦倒伏指数的计算 | 第16-17页 |
2.1.1.1 茎秆鲜重、重心高度及机械强度的变化规律 | 第16页 |
2.1.1.2 小麦生育后期茎秆倒伏指数的计算 | 第16-17页 |
2.1.1.3 茎秆倒伏指数三因素之间的关系 | 第17页 |
2.1.2 茎秆基部节间长度 | 第17-19页 |
2.1.3 茎秆基部节间粗度 | 第19-20页 |
2.1.4 茎秆节间干物质积累与运输 | 第20-23页 |
2.1.4.1 茎秆节间干物质积累 | 第20-21页 |
2.1.4.2 节间干物重与茎秆倒伏指数的关系 | 第21-22页 |
2.1.4.3 茎秆基部节间干物质转运 | 第22-23页 |
2.1.5 叶鞘鲜干重变化规律 | 第23-24页 |
2.1.6 茎秆外部形态特征与小麦茎秆倒伏指数的关系 | 第24页 |
2.2 不同播种密度对茎秆若干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24-36页 |
2.2.1 茎秆细胞壁成分 | 第25-26页 |
2.2.2 植株氮素含量 | 第26-28页 |
2.2.2.1 灌浆结实期营养器官全氮含量变化 | 第26-27页 |
2.2.2.2 生育后期不同器官氮素的转移 | 第27-28页 |
2.2.3 茎鞘可溶性总糖含量 | 第28-31页 |
2.2.3.1 茎秆中可溶性总糖 | 第29页 |
2.2.3.2 叶鞘中可溶性总糖 | 第29-30页 |
2.2.3.3 小麦生育后期可溶性总糖的转运 | 第30-31页 |
2.2.4 植株茎秆中SST活性 | 第31-32页 |
2.2.5 植株茎秆中FEH活性 | 第32-34页 |
2.2.6 茎鞘、叶片可溶性总糖与全氮含量的关系 | 第34页 |
2.2.7 植株C/N比与茎秆抗倒性关系 | 第34-36页 |
2.2.7.1 不同生育时期植株C/N | 第34-35页 |
2.2.7.2 植株C/N与茎秆倒伏指数的关系 | 第35-36页 |
2.3 不同播种密度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36-39页 |
2.3.1 旗叶中叶绿素含量变化 | 第36页 |
2.3.2 群体光合速率 | 第36-37页 |
2.3.3 单茎光合速率 | 第37-38页 |
2.3.4 叶片光合速率 | 第38页 |
2.3.5 光合速率与植株抗倒的关系 | 第38-39页 |
2.3.6 小麦旗叶SPS活性变化 | 第39页 |
2.4 播种密度对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 第39-44页 |
2.4.1 播种密度对分蘖动态的影响 | 第40-41页 |
2.4.2 播种密度对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2.4.3 播种密度对产量和产量结构的影响 | 第42-44页 |
3. 讨论 | 第44-50页 |
3.1 小麦抗倒伏理想株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3.1.1 茎秆节间长度在抗倒研究中的作用 | 第44页 |
3.1.2 茎秆节间干物重在抗倒研究中的作用 | 第44-45页 |
3.1.3 叶鞘在抗倒研究中的作用 | 第45页 |
3.1.4 茎秆内、外径、壁厚与倒伏的关系 | 第45页 |
3.2 碳水化合物、全氮的含量与植株抗倒性的关系 | 第45-46页 |
3.2.1 碳水化合物与植株抗倒的关系 | 第45页 |
3.2.2 含氮物质与植株抗倒的关系 | 第45-46页 |
3.2.3 C/N在抗倒研究中的作用 | 第46页 |
3.3 小麦倒伏机理探讨 | 第46-48页 |
3.4 倒伏减产机理探讨 | 第48-50页 |
3.4.1 倒伏引起小麦光合作用的变化 | 第48页 |
3.4.2 倒伏引起小麦物质分配的变化 | 第48页 |
3.4.3 倒伏引起小麦灌浆特性的变化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致 谢 | 第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