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雷达论文--雷达:按体制分论文

合成孔径雷达原始数据压缩算法研究

第一章 前言第1-17页
 1.1 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概述第10-13页
 1.2 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始数据压缩问题的提出第13-14页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14-17页
第二章 合成孔径雷达基本原理及其信号统计特性分析第17-23页
 2.1 合成孔径雷达的基本原理第17-20页
 2.2 合成孔径雷达回波信号的统计特性第20-23页
第三章 雷达极化的基本原理及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回波信号的统计特性第23-41页
 3.1 电磁波的极化特征及其表征第23-28页
  3.1.1 电磁波的极化特征第23-25页
  3.1.2 极化椭圆第25-26页
  3.1.3 Stokes向量第26-27页
  3.1.4 Poincare球第27-28页
 3.2 目标极化散射特性的表征第28-33页
  3.2.1 后向散射矩阵第28-29页
  3.2.2 Mueller矩阵第29页
  3.2.3 Stokes矩阵第29-32页
  3.2.4 协方差矩阵第32-33页
 3.3 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的统计特性第33-41页
  3.3.1 交叉极化项的统计特性分析第34-35页
  3.3.2 相同极化项的统计特性分析第35-41页
第四章 合成孔径雷达原始数据压缩方法简介与算法评估第41-51页
 4.1 数据压缩方法简介第41-45页
  4.1.1 分块自适应量化(BAQ)第42-43页
  4.1.2 分块浮点量化(BFPQ)第43页
  4.1.3 矢量量化(VQ)第43-44页
  4.1.4 模糊分块自适应量化第44-45页
  4.1.5 频域分块自适应量化第45页
 4.2 SAR原始数据压缩算法的评估第45-51页
  4.2.1 原始数据域的评估第46-48页
  4.2.2 图像数据域的评估第48-49页
  4.2.3 SAR原始数据压缩算法的评估方案第49-51页
第五章 合成孔径雷达原始数据的幅值相位压缩算法第51-63页
 5.1 引言第51页
 5.2 幅值相位压缩算法的原理第51-55页
  5.2.1 幅值相位压缩算法的基本原理第51-52页
  5.2.2 幅值的最佳量化第52-55页
 5.3 幅值相位压缩算法的实现第55-58页
  5.3.1 幅值相位压缩算法的分块原则第55-56页
  5.3.2 幅值相位压缩算法的压缩流程第56-57页
  5.3.3 幅值相位压缩算法的解压缩流程第57-58页
 5.4 幅值相位压缩算法的评估第58-62页
  5.4.1 分块大小对幅值相位压缩算法的影响第58-59页
  5.4.2 幅值相位压缩算法的客观评价第59-60页
  5.4.3 幅值相位压缩算法和BAQ算法的比较第60-61页
  5.4.4 幅值相位压缩算法的主观评价第61-62页
 5.5 小结第62-63页
第六章 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原始数据压缩第63-98页
 6.1 引言第63页
 6.2 多极化幅值相位压缩算法原理及实现方案第63-68页
  6.2.1 各通道独立压缩的极化原始数据压缩方案第63-64页
  6.2.2 多极化幅值相位压缩算法原理第64-66页
  6.2.3 多极化幅值相位压缩算法的压缩流程第66-67页
  6.2.4 多极化幅值相位压缩算法的解压缩流程第67-68页
 6.3 相位差的最佳量化第68-73页
  6.3.1 最优量化的原理第68-70页
  6.3.2 相位差最优量化的示意第70-71页
  6.3.3 相位差最优量化门限和重建值计算结果第71-73页
 6.4 多极化模拟原始数据的生成第73-76页
  6.4.1 多极化模拟原始数据的生成原理第73-75页
  6.4.2 多极化模拟原始数据的特性介绍第75-76页
 6.5 多极化幅值相位算法的相位误差分析第76-81页
  6.5.1 多极化幅值相位压缩算法相位误差的理论分析第77-78页
  6.5.2 多极化幅值相位压缩算法VV通道相位误差的计算分析第78-81页
 6.6 PAP算法改进方案及其相位误差分析第81-86页
  6.6.1 PAP算法的改进方案第82-83页
  6.6.2 改进方案的相位误差分析第83-86页
 6.7 多极化幅值相位压缩算法模拟数据的性能评估第86-93页
  6.7.1 原始数据域的性能评估第87-89页
  6.7.2 图像数据域的性能评估第89-90页
  6.7.3 模拟数据压缩效果的主观评价第90-93页
 6.8 多极化幅值相位压缩算法实际数据的性能评估第93-97页
  6.8.1 原始数据域的性能评估第93-94页
  6.8.2 图像数据域的性能评估第94-95页
  6.8.3 实际数据压缩效果的主观评价第95-97页
 6.9 结论第97-98页
第七章 结束语第98页
结束语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4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104-105页
致谢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旱作条件下根系生长特性的研究
下一篇:不同播种密度对小麦抗倒形态特征及若干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