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关于企业治理结构 | 第1-24页 |
1.1 治理结构概述 | 第10-14页 |
1.1.1 治理结构的概念及起源 | 第10-12页 |
1.1.2 治理结构的类型及其特点比较 | 第12-14页 |
1.2 从企业理论的发展看治理结构的重要性 | 第14-22页 |
1.2.1 企业理论与企业发展 | 第14-20页 |
1.2.2 企业理论与治理结构的形成 | 第20-22页 |
1.3 相机治理结构研究的意义 | 第22-24页 |
1.3.1 相机治理 | 第22-23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国有企业现状与背景分析 | 第24-35页 |
2.1 国有企业的现状 | 第24-31页 |
2.1.1 国有企业的地位 | 第24页 |
2.1.2 国有企业在经济中的作用 | 第24-25页 |
2.1.3 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 第25-31页 |
2.2 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回顾及研究现状 | 第31-35页 |
2.2.1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 第31-33页 |
2.2.2 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企业治理结构设计的理论方法—经济机制设计理论 | 第35-46页 |
3.1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概述 | 第35-36页 |
3.2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研究方法 | 第36-44页 |
3.2.1 基本研究 | 第36-39页 |
3.2.2 显露机制与占优均衡 | 第39-42页 |
3.2.3 林达对应的实现 | 第42-44页 |
3.3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国有企业治理的结构分析 | 第46-56页 |
4.1 相机治理的结构分析 | 第46-48页 |
4.2 相机治理的主体——外部监督者 | 第48-53页 |
4.2.1 相机治理主体的选择 | 第48-50页 |
4.2.2 银行的监督方式 | 第50-51页 |
4.2.3 银行作为监督者的模型分析 | 第51-53页 |
4.3 相机治理的判别——信号传递机制 | 第53-56页 |
4.3.1 信息的选择 | 第53-54页 |
4.3.2 信号的形成与判断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国有企业相机治理机制的设计程序 | 第56-73页 |
5.1 股东与经营者的相机治理机制 | 第56-63页 |
5.1.1 股东与经营者的关系 | 第56页 |
5.1.2 组织结构的创新 | 第56-59页 |
5.1.3 监督机制的设计 | 第59-61页 |
5.1.4 经营者激励机制的设计 | 第61-63页 |
5.2 职工激励约束机制 | 第63-66页 |
5.3 破产机制的设计 | 第66-70页 |
5.3.1 破产机制在企业相机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 第66-68页 |
5.3.2 破产程序的设计 | 第68-70页 |
5.4 相机性治理的协调 | 第70-73页 |
5.4.1 协调的重要性 | 第70-71页 |
5.4.2 国有企业协调机制的选择 | 第71-73页 |
第六章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的政策建议 | 第73-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