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M的织机送经和卷取控制系统的设计
致谢 | 第1-3页 |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次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概况 | 第8页 |
·送经和卷取控制系统的发展 | 第8-10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 | 第11页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1-14页 |
第2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14-18页 |
·原理介绍 | 第14-16页 |
·织造原理概述 | 第14-15页 |
·送经卷取原理 | 第15-16页 |
·系统整体框架 | 第16-18页 |
·总体功能 | 第16页 |
·硬件部分 | 第16-17页 |
·软件部分 | 第17-18页 |
第3章 送经和卷取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18-36页 |
·ARM控制器的设计思想 | 第18-22页 |
·主芯片的选择 | 第18-20页 |
·控制器电路板结构 | 第20-22页 |
·控制器最小系统电路的设计 | 第22-29页 |
·外扩存储系统 | 第22-24页 |
·IIC EEPROM接口 | 第24-25页 |
·JTAG调试接口 | 第25-26页 |
·电源和复位电路 | 第26-27页 |
·时钟电路 | 第27-29页 |
·通信接口电路 | 第29-31页 |
·UART串行接口 | 第29-30页 |
·Ethernet电路模块 | 第30-31页 |
·经纱张力检测与采样模块 | 第31-32页 |
·经纱张力的检测 | 第31-32页 |
·经纱张力的采样 | 第32页 |
·电机驱动接口电路 | 第32-33页 |
·编码器接口电路 | 第33-34页 |
·其他接口电路 | 第34-36页 |
·与底板输入输出信号的对应接口电路 | 第34-35页 |
·辅助电路 | 第35-36页 |
第4章 送经和卷取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36-65页 |
·uClinux的简介 | 第36-38页 |
·uClinux在本课题电路板上的移植 | 第38-43页 |
·增加和机型相关的代码 | 第39页 |
·添加中断系统 | 第39-41页 |
·增加其它相关代码 | 第41-42页 |
·修改Makefile和配置菜单 | 第42-43页 |
·系统引导程序设计 | 第43-45页 |
·Boot Loader的作用 | 第43页 |
·Blob在本课题电路板上的移植 | 第43-45页 |
·设备驱动设计 | 第45-56页 |
·设备驱动概念 | 第45页 |
·设备驱动设计中的重要数据结构 | 第45-48页 |
·设备驱动程序的实现步骤 | 第48-49页 |
·I/O口驱动程序 | 第49-50页 |
·外部编码器的驱动程序 | 第50-51页 |
·IIC驱动程序 | 第51-53页 |
·定时器驱动 | 第53-54页 |
·A/D驱动 | 第54-55页 |
·串口驱动程序 | 第55-56页 |
·网络RTL驱动程序和实时时钟 | 第56页 |
·应用程序的设计 | 第56-65页 |
·总体软件模块图 | 第56-57页 |
·织机工艺相关 | 第57-58页 |
·通讯协议设计 | 第58-59页 |
·系统管理模块 | 第59-60页 |
·张力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 | 第60-61页 |
·系统信息通讯模块 | 第61-62页 |
·控制算法模块 | 第62-64页 |
·其它子模块 | 第64-65页 |
第5章 系统的调试 | 第65-72页 |
·硬件测试 | 第65页 |
·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 | 第65-66页 |
·添加设备驱动 | 第66-67页 |
·添加应用程序到文件系统 | 第67-68页 |
·配置和编译uClinux | 第68-70页 |
·下载到电路板调试 | 第70页 |
·控制策略的调试 | 第70-7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5页 |
·总结 | 第72-73页 |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