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及主体性生成的哲学思想 | 第8-17页 |
(一) 主体、教育主体及主体性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 | 第8-10页 |
(二)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 第10-12页 |
(三) 主体性生成的社会根源 | 第12页 |
(四) 马克思关于教育本质的哲学思考 | 第12-14页 |
(五) 教育本质的哲学阐释 | 第14-17页 |
二、当代文化对中国基础教育中主体性生成的影响 | 第17-24页 |
(一) 各种文化对青少年主体性生成的影响 | 第17-19页 |
(二) 中国文化传统对青少年主体性生成的影响 | 第19-24页 |
三、 当代中国教育主体性缺失的困境 | 第24-27页 |
(一) 应试教育下人的平面化 | 第24-25页 |
(二) 应试教育价值的缺失 | 第25-26页 |
(三) 应试教育对主体性培养的偏离 | 第26-27页 |
四、当代基础教育主体性生成的条件 | 第27-30页 |
(一) 教育交往的文化场域 | 第27-28页 |
(二) 主体性教育下的师生关系——共生性师生关系 | 第28-30页 |
五、人性化教育的实施 | 第30-36页 |
(一) 倡导个性自由 | 第30-32页 |
(二) 开展情感教育 | 第32-33页 |
(三) 重视人格教育 | 第33-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后记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