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1.濒危药用植物杜仲的研究概况 | 第9-17页 |
·杜仲主要的活性成分 | 第10-14页 |
·黄酮类 | 第10-13页 |
·苯丙素类 | 第13页 |
·木脂素类 | 第13页 |
·环稀醚萜类 | 第13页 |
·多糖和杜仲胶及其他成分 | 第13-14页 |
·杜仲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14-15页 |
·分光光度检测法 | 第14页 |
·薄层扫描法(TLCS) | 第14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 | 第14-15页 |
·杜仲活性成分的药用价值 | 第15-17页 |
·降血压和维持血压平衡 | 第15-16页 |
·抗衰老(抗氧化)作用 | 第16页 |
·增强免疫功能作用 | 第16页 |
·其他作用 | 第16-17页 |
2.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其传播方式 | 第17-18页 |
·内生真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 | 第18页 |
·内生真菌可以增强宿主植物的抗逆性 | 第18页 |
·内生真菌产生具有潜在价值的活性代谢产物。 | 第18-19页 |
·内生真菌产生药用活性成分的机制初探 | 第19-20页 |
·内生真菌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20-21页 |
3 杜仲的组织培养 | 第21页 |
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23-59页 |
实验一.产活性成分目的菌株的筛选 | 第23-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实验材料和标准品 | 第23页 |
·试剂和主要仪器 | 第23-24页 |
·试剂 | 第23页 |
·主要仪器 | 第23-24页 |
·培养基 | 第24页 |
·菌种的分离与纯化 | 第24页 |
·液体培养方法 | 第24页 |
·发酵培养物的处理方法 | 第24页 |
·样品的定性检测方法 | 第24-26页 |
·黄酮苷元的定性检测 | 第25-26页 |
·环烯醚萜类的定性检测 | 第26页 |
·样品所含物质的确定 | 第26页 |
·物质产量稳定性的测定 | 第26-27页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7-37页 |
·杜仲内生真菌的分离结果 | 第27-30页 |
·定性检测结果 | 第30-32页 |
·紫外-可见光扫描结果 | 第32-36页 |
·产物产量稳定性 | 第36-37页 |
实验二.DZ11菌株活性产物的鉴定 | 第37-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实验菌株和标准品 | 第37页 |
·试剂和主要仪器 | 第37页 |
·试剂 | 第37页 |
·主要仪器 | 第37页 |
·目的菌株的生长曲线和槲皮素含量的测定 | 第37-38页 |
·种子液的制备 | 第37-38页 |
·生长曲线 | 第38页 |
·槲皮素相对含量变化曲线 | 第38页 |
·槲皮素含量测定 | 第38-39页 |
·紫外分光光光度法测定槲皮素含量 | 第38页 |
·TLC薄层扫描法测定物质含量 | 第38-39页 |
·TLC扫描法精密度实验 | 第39页 |
·HPLC鉴定 | 第39页 |
·质谱分析 | 第39-40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0页 |
2 实验结果 | 第40-47页 |
·菌株的生长曲线和槲皮素相对含量变化曲线 | 第40-41页 |
·槲皮素含量的测定 | 第41-43页 |
·紫外吸收值计算物质含量 | 第41页 |
·TLC薄层扫描法测定 | 第41-42页 |
·TLC扫描法的精密度 | 第42-43页 |
·HPLC检测结果 | 第43-44页 |
·质谱检测 | 第44-45页 |
·红外光谱扫描 | 第45-47页 |
实验三.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7-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实验菌株和标准品 | 第47页 |
·试剂和主要仪器 | 第47页 |
·试剂 | 第47页 |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培养基 | 第47页 |
·固体培养基的选择 | 第47-48页 |
·液体培养基的选择 | 第48页 |
·发酵条件的单因素优化 | 第48-49页 |
·碳源选择 | 第48页 |
·氮源选择 | 第48页 |
·pH选择 | 第48页 |
·温度选择 | 第48-49页 |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9页 |
·菌株在培养基优化前后生物量和槲皮素产量的对比 | 第49页 |
·DZ11菌株的分类 | 第49页 |
2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49-59页 |
·固体培养基的选择 | 第49-50页 |
·液体培养基的选择 | 第50-52页 |
·发酵条件的单因素分析 | 第52-55页 |
·碳源的选择 | 第52-53页 |
·氮源的选择 | 第53-54页 |
·最适pH值 | 第54页 |
·最适温度 | 第54-55页 |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55-57页 |
·培养基优化前后生物量和槲皮素产量的对比 | 第57-58页 |
·DZ11的初步分类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