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 ·课题背景 | 第11-13页 |
| ·客观的需要 | 第11-12页 |
| ·现实的可能 | 第12-13页 |
| ·重大的科学意义 | 第13页 |
| ·骨组织工程概述 | 第13-19页 |
| ·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基于快速成型的人工骨支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研究 | 第15-16页 |
| ·工程化骨组织的体外构建 | 第16-18页 |
| ·骨组织工程的临床应用 | 第18-19页 |
| ·人工骨支架内的微流体流动现象及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 ·微通道的分类 | 第19页 |
| ·人工骨支架内的微流体流动现象 | 第19-20页 |
| ·细胞和营养液两相流 | 第20页 |
| ·气体和液体两相流 | 第20-22页 |
| ·数值模拟的意义 | 第22-23页 |
|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工作 | 第23-24页 |
| 第2章 人工骨内部结构分析及建模方法 | 第24-37页 |
| ·引言 | 第24-25页 |
| ·骨的相关知识 | 第25-30页 |
| ·骨组织 | 第25-26页 |
| ·骨的内部结构 | 第26-29页 |
| ·营养管道系统 | 第29-30页 |
| ·骨内部结构的简化原则 | 第30-31页 |
| ·目前人工骨的建模方法 | 第31-34页 |
| ·人工骨内部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34-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3章 人工骨支架设计及微管网内流场分析 | 第37-56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人工骨微管道结构设计及单相流场分析 | 第37-45页 |
| ·微管道模型一设计 | 第37-38页 |
| ·模型一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8-39页 |
| ·微管道模型二设计 | 第39-40页 |
| ·模型二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0页 |
| ·整体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40-43页 |
| ·人工骨管道流场对比分析 | 第43-45页 |
| ·人工骨微管道内液固两相流分析 | 第45-50页 |
| ·数学计算模型假设 | 第45-46页 |
| ·两相流控制方程 | 第46-49页 |
| ·计算方法 | 第49-50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0-55页 |
| ·细胞体积浓度分布 | 第50-53页 |
| ·细胞相及营养液相速度分布 | 第53-54页 |
| ·管道系统压力分布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4章 微管道中的气液两相流 | 第56-71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微流体气液两相流Triplett 实验装置和流程 | 第56-57页 |
| ·计算模型 | 第57-61页 |
| ·计算模型的确定及简化 | 第57-59页 |
| ·VOF 模型控制方程 | 第59-61页 |
| ·数值格式 | 第61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1-70页 |
| ·气体流量对流型的影响 | 第61-65页 |
| ·液体流量对流型的影响 | 第65-66页 |
| ·流型图的绘制 | 第66-69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9-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5章 人工骨支架内传质过程分析 | 第71-81页 |
| ·引言 | 第71-72页 |
| ·传递过程的基本概念 | 第72-74页 |
| ·基本假设 | 第73页 |
| ·物质传递主要步骤 | 第73-74页 |
| ·基本概念 | 第74页 |
| ·营养液中的营养物与骨细胞间的传质 | 第74-78页 |
| ·营养物与液膜间传质 | 第74-75页 |
| ·营养物与骨细胞传质 | 第75-78页 |
| ·骨细胞代谢废物与营养液间的传质 | 第78-80页 |
| ·代谢废物与液膜间的传质 | 第79页 |
| ·代谢废物与营养液间的传质 | 第79-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结论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及主要成果 | 第89-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作者简介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