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1 绪论 | 第14-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乡村旅游景观及乡土建筑的研究概述 | 第17-24页 |
·主要概念 | 第17-19页 |
·乡村旅游 | 第17页 |
·乡村旅游区 | 第17页 |
·乡村景观 | 第17-18页 |
·乡村旅游景观 | 第18页 |
·乡土建筑 | 第18-19页 |
·乡村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 第19-20页 |
·乡村旅游吸引物分析 | 第20-21页 |
·乡村自然景观 | 第20页 |
·乡村文化 | 第20页 |
·人们对乡村的特殊情结 | 第20-21页 |
·乡土建筑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 第21页 |
·乡村旅游景观中乡土建筑景观研究概况 | 第21-24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21-22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22-24页 |
3 福建省乡土建筑的调查与分析 | 第24-35页 |
·乡土建筑调查的目的 | 第24页 |
·乡土建筑调查的方法、步骤和内容 | 第24-25页 |
·乡土建筑调查的方法 | 第24-25页 |
·乡土建筑调查的步骤 | 第25页 |
·乡土建筑调查的内容 | 第25页 |
·福建省乡土建筑的分类 | 第25-32页 |
·按不同地域的分类 | 第25-30页 |
·按建筑材料的分类 | 第30-32页 |
·按建筑使用功能的分类 | 第32页 |
·福建省不同地域乡土建筑的特点分析 | 第32-33页 |
·福建省乡村旅游景观中乡土建筑景观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4 乡土建筑景观在乡村旅游景观中的内涵及价值分析 | 第35-38页 |
·乡土建筑景观在乡村旅游景观中的内涵 | 第35-36页 |
·体现地域特色 | 第35页 |
·反映民族特色 | 第35页 |
·传播文化艺术 | 第35-36页 |
·保护生态景观 | 第36页 |
·展示环境艺术 | 第36页 |
·烘托乡村旅游景观 | 第36页 |
·乡土建筑景观在乡村旅游景观中的价值 | 第36-38页 |
·认知价值 | 第36页 |
·保护价值 | 第36-37页 |
·审美欣赏价值 | 第37页 |
·情感价值 | 第37-38页 |
5 乡土建筑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 第38-59页 |
·乡土建筑本体景观分析 | 第38-54页 |
·乡土建筑的布局 | 第38-43页 |
·乡土建筑的材料 | 第43-44页 |
·乡土建筑的色彩和质感 | 第44-45页 |
·乡土建筑的装饰 | 第45-52页 |
·乡土建筑的天际线 | 第52-53页 |
·乡土建筑的屋顶 | 第53-54页 |
·乡土建筑环境景观分析 | 第54-59页 |
·乡土建筑景观与乡村旅游景观的层次关系 | 第54-56页 |
·气候、时令变化与乡土建筑景观 | 第56页 |
·乡土建筑与水体景观 | 第56-57页 |
·乡土建筑与植物景观 | 第57-59页 |
6 乡村旅游景观中乡土建筑景观营造研究 | 第59-69页 |
·乡土建筑景观营造的原则 | 第59页 |
·地域性原则 | 第59页 |
·生态性原则 | 第59页 |
·乡土性原则 | 第59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59页 |
·乡土建筑景观营造的模式 | 第59-60页 |
·乡土建筑景观营造中各要素的表达 | 第60-63页 |
·布局要素的表达 | 第60页 |
·色彩要素的表达 | 第60-61页 |
·材料及质感要素的表达 | 第61页 |
·装饰要素的表达 | 第61-62页 |
·建筑天际线的表达 | 第62页 |
·建筑环境景观的表达 | 第62页 |
·非物质要素的表达 | 第62-63页 |
·现代材料、技术在乡土建筑中的运用 | 第63-65页 |
·现代材料对乡土建筑形式的表现 | 第63页 |
·新技术对乡土建筑形式的表现 | 第63页 |
·福建省乡土建筑新形式 | 第63-65页 |
·实例分析 | 第65-69页 |
7 结论、创新、讨论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69页 |
·创新 | 第69-70页 |
·讨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