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绿化规划论文

近自然园林法在滨海大道植物景观营建中的应用--以晋江滨海大道为例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导论第12-31页
 1. 背景介绍第12-13页
 2. 滨海大道植物景观研究综述第13-25页
   ·相关概念阐述第13-17页
     ·滨海第13页
     ·海岸带第13页
     ·海岸类型第13-15页
     ·道路第15页
     ·滨海大道第15-17页
   ·滨海景观第17-21页
     ·滨海的特殊机能第17页
     ·滨海景观的特征第17-18页
     ·滨海大道景观生态问题第18-21页
   ·沿海防护林第21-25页
     ·沿海防护林体系发展历程第21-22页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结构第22-23页
     ·生态功能第23-25页
   ·滨海大道植物景观构成第25页
 3. 近自然式园林研究综述第25-31页
   ·国外内研究状况第26-27页
     ·国外研究第26-27页
     ·国内研究第27页
   ·近自然园林概念及其理论支撑体系第27页
   ·近自然园林的科学内涵、特征以及与生态园林的异同第27-29页
     ·近自然园林的科学内涵第27-28页
     ·近自然园林的特征第28页
     ·近自然园林与生态园林的异同点第28-29页
   ·近自然园林营造原则和实现途径第29-31页
     ·近自然园林的营造原则第29-30页
     ·近自然园林的实现途径第30-31页
第二章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第31-32页
 1. 研究目的第31页
 2. 研究意义和创新第31-32页
 3. 研究内容第32页
 4. 技术路线第32页
第三章 晋江滨海大道植物景观现状调查第32-59页
 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第32-38页
   ·地貌特征第33页
   ·海岸地貌第33-35页
     ·海岸第34页
     ·沙堤、沙丘第34-35页
     ·港湾和岛礁第35页
   ·气候特征第35-36页
   ·土壤分布第36-37页
     ·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第36-37页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第37页
   ·植被第37-38页
     ·植被特征第37页
     ·植物群落分布第37-38页
   ·矿产第38页
 2. 晋江滨海大道概况第38-40页
   ·现状概述第38-39页
   ·历史演进第39页
   ·滨海生态环境的保护第39-40页
   ·林种现状第40页
 3. 晋江滨海大道植物景观现状调查第40-59页
   ·调查方法第40-44页
     ·取样方法第40-42页
     ·调查内容第42-44页
   ·分析方法第44-45页
   ·晋江滨海大道调查情况分析第45-59页
     ·深沪湾弱海风区第48-49页
     ·深沪湾过渡区第49-52页
     ·深沪湾强海风区第52-58页
     ·晋江南海岸线第58页
     ·晋江西南海岸线第58-59页
   ·调查结论第59页
第四章 滨海大道植物景观营建第59-78页
 1. 滨海大道植物景观改造实施原则第60页
   ·因地适改第60页
   ·分批分期地有序进行第60页
   ·以植物造景为主第60页
 2. 滨海大道植物景观改造实施方法第60-67页
   ·植物景观群落的选取方法第61页
     ·调查范围第61页
     ·调查对象第61页
   ·群落树种重要值分析第61-63页
   ·典型植物群落分析第63-66页
     ·潺槁木姜子群落第64-65页
     ·潺槁木姜子——木麻黄群落第65页
     ·榕树群落第65-66页
     ·露兜——相思群落第66页
   ·结论第66-67页
 3. 实例分析第67-78页
   ·晋江滨海大道植物景观的营建第67-75页
     ·深沪湾弱风区第67-69页
     ·深沪湾过渡带第69-71页
     ·深沪湾强风区及风口第71-73页
     ·晋江西南海岸线第73-74页
     ·车道分隔绿带第74-75页
   ·栽植要点第75-78页
     ·种植点配置第75-76页
     ·整地方式与规格第76页
     ·施基肥第76-77页
     ·苗木选择第77页
     ·造林方法第77页
     ·抚育管护第77-78页
 4. 效果分析第78页
第五章 结论第78-80页
附录 1第80-81页
附录 2第81-82页
附录 4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绿地防灾避难机能的研究
下一篇:福建省乡村旅游景观中乡土建筑景观营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