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页 |
第二章 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主体比较 | 第16-35页 |
第一节 政府官方型主体 | 第17-22页 |
第二节 民间、非官方型主体 | 第22-28页 |
第三节 多元型主体 | 第28-34页 |
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高职教育质量保障内容比较 | 第35-50页 |
第一节 院校办学水平的质量保障 | 第36-39页 |
第二节 专业的质量保障 | 第39-41页 |
第三节 教师质量保障 | 第41-47页 |
第四节 学生质量保障 | 第47-50页 |
第四章 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方法比较 | 第50-57页 |
第一节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法概述 | 第50-52页 |
第二节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方法比较 | 第52-57页 |
第五章 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比较 | 第57-61页 |
第一节 内部质量保障的界定 | 第57页 |
第二节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比较 | 第57-61页 |
第六章 国外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第61-66页 |
第一节 建立由政府、社会和高校组成的多元合作型质量保障主体 | 第62-63页 |
第二节 建立专业评估机制 | 第63页 |
第三节 建立教师质量保障机制 | 第63-64页 |
第四节 发展多样化的评估,引入"元评估"机制 | 第64-65页 |
第五节 建立内部质量保障制度 | 第65-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资料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个人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