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绪论 | 第11-2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7-19页 |
| ·有利于实现人的社会化,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17-18页 |
| ·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18-19页 |
| ·有利于保证学生健康成才,实现发展的目标 | 第19页 |
| ·有利于为学生从事理想职业打好基础,帮助其找到自己的幸福 | 第19页 |
| ·研究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 第19-22页 |
| ·哲学依据 | 第19-20页 |
| ·学科依据 | 第20-21页 |
| ·现实依据 | 第21-22页 |
| 2 新时期大学生生涯辅导的基本理论 | 第22-37页 |
| ·生涯辅导的理论 | 第22-26页 |
| ·特质因素理论 | 第22-23页 |
| ·人格类型理论 | 第23页 |
| ·心理动力理论 | 第23-24页 |
| ·生涯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 ·生涯认知理论 | 第25页 |
| ·生涯决定理论 | 第25-26页 |
| ·生涯辅导的内涵 | 第26-30页 |
| ·职业与生涯 | 第26-27页 |
| ·指导与辅导 | 第27-28页 |
| ·职业指导、就业指导与生涯辅导 | 第28-29页 |
| ·职业生涯规划与生涯辅导 | 第29-30页 |
| ·大学生生涯辅导 | 第30-37页 |
| ·大学生生涯辅导的内涵 | 第30-31页 |
| ·大学生生涯辅导的目标、基本原则和特点 | 第31-33页 |
| ·大学生生涯辅导的内容 | 第33-35页 |
| ·大学生生涯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35-37页 |
| 3 新时期大学生生涯辅导理论与方法的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9页 |
| ·新时期大学生生涯辅导理论与方法的现状及问题 | 第37-40页 |
| ·样本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 第37-38页 |
| ·新时期大学生生涯辅导理论与方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 ·新时期大学生生涯辅导理论与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3页 |
| ·社会环境因素 | 第40-41页 |
| ·高校教育因素 | 第41-42页 |
| ·大学生自身因素 | 第42-43页 |
| ·美国和香港地区大学生生涯辅导理论与方法的现状、特点及启示 | 第43-49页 |
| ·美国大学生生涯辅导理论与方法的现状及特点 | 第43-45页 |
| ·香港地区大学生生涯辅导理论和方法的现状及特点 | 第45-46页 |
| ·美国和香港地区大学生生涯辅导理论与方法的经验带来的启示 | 第46-49页 |
| 4 新时期大学生生涯辅导的方法研究 | 第49-64页 |
| ·转变旧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 第49-51页 |
| ·生为本的个性化生涯辅导 | 第51-58页 |
| ·生为本的个性化生涯辅导的内涵 | 第51-52页 |
| ·生为本的个性化生涯辅导的主要内容 | 第52-53页 |
| ·生为本的个性化生涯辅导的主要途径 | 第53-55页 |
| ·生为本的个性化生涯辅导方法的具体实施 | 第55-58页 |
| ·体验式生涯辅导 | 第58-64页 |
| ·体验式生涯辅导的内涵、特点及其现实价值 | 第58-60页 |
| ·体验式生涯辅导的内容 | 第60页 |
| ·体验式生涯辅导的主要方法 | 第60-62页 |
| ·体验式生涯辅导方法的具体实践 | 第62-64页 |
| 5 新时期大学生生涯辅导方法实施的保障 | 第64-69页 |
| ·更新观念 | 第64-66页 |
|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第64页 |
| ·树立全程化的生涯辅导观念 | 第64-65页 |
| ·树立全面、协调的辅导观念 | 第65-66页 |
| ·构建大学生生涯辅导组织体系 | 第66-69页 |
| ·大学生生涯辅导委员会 | 第66-67页 |
| ·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 | 第67页 |
| ·学校职能部门 | 第67-69页 |
| 6 结论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注释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附录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