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遗传学论文

农抗9512-3高产菌株的选育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1 前言第11-26页
   ·生物农药第11页
   ·农用杀虫抗生素第11-16页
     ·阿维菌素(Avermectin)第12页
     ·伊维菌素(Ivermectin)第12-13页
     ·多拉菌素(Doramectin)第13-14页
     ·塞拉菌素(Selamectin)第14-15页
     ·埃普利诺菌素(Eprinomectin)第15页
     ·莫西菌素(Moxidectin)第15-16页
   ·农用抗生素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6-17页
   ·农用抗生素的研究趋向第17-18页
     ·筛选新的农用抗生案品种第17页
     ·选育高产菌株第17-18页
     ·优化发酵过程第18页
     ·改造农用抗生素的结构第18页
   ·农用抗生素产生菌的诱变育种第18-20页
     ·提高生产力第18-19页
     ·合成新的抗生素产品第19页
     ·减少杂质,提高抗生素纯度第19页
     ·改进菌株发酵工艺特性第19-20页
     ·用于研究推测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第20页
     ·诱变与其他育种方法相结合第20页
   ·抗生素产生菌诱变育种技术研究进展第20-22页
     ·传统的诱变育种技术第21页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第21页
     ·重组 DNA技术改良抗生素产生菌第21-22页
   ·抗生素产生菌诱变育种的筛选方法第22-25页
     ·随机筛选法第23页
     ·平板菌落预筛第23-25页
       ·根据形态筛选突变株第23页
       ·根据平板菌落生化反应筛选突变株第23-24页
       ·耐前体及其结构类似物突变株的筛选第24页
       ·耐自身产物及其类似物突变株的筛选第24-25页
       ·耐分解阻遏物突变株的筛选第25页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第25页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5-2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6-35页
   ·试验材料第26-29页
     ·供试菌株第26页
     ·培养基第26-27页
       ·斜面培养基第26页
       ·改良高氏培养基第26页
       ·种子培养基第26页
       ·液体发酵培养基第26页
       ·固体发酵培养基第26页
       ·菌丝体培养基(YEME)第26-27页
       ·原生质体再生培养基第27页
     ·试剂第27页
       ·标准品第27页
       ·微量元素液第27页
       ·P缓冲液第27页
       ·溶菌酶溶液第27页
       ·Tris-HCL缓冲液第27页
       ·展开剂溶液第27页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27-29页
       ·试验中所用到的主要药品和试剂第27-29页
       ·试验中所用到的主要试验仪器第29页
   ·试验方法第29-31页
     ·培养条件第29页
       ·斜面菌种培养条件第29页
       ·种子培养条件第29页
       ·发酵培养条件第29页
       ·原生质体制备培养条件第29页
       ·原生质体再生培养条件第29页
     ·分析方法第29-30页
       ·初筛(菌块-TLC法)第29-30页
       ·复筛(HPLC法)第30页
       ·菌丝体干重(DCW)的测定第30页
       ·正突变率的计算第30页
     ·诱变处理方法第30-31页
       ·斜面菌种制备第30页
       ·孢子悬液的制备第30-31页
       ·发酵后处理第31页
   ·高产菌株的选育第31-32页
     ·出发菌株的复壮第31页
     ·紫外诱变处理第31页
     ·紫外-前体耐受性复合诱变第31页
     ·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第31-32页
     ·抗性菌株选育第32页
     ·稳定性试验第32页
   ·原生质体的制备、计数、再生和融合第32-33页
     ·原生质体的制备方法第32页
     ·原生质体的计数方法第32-33页
     ·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第33页
     ·融合率的计算方法第33页
   ·基因组重排第33-35页
     ·第一轮原生质体融合第33-34页
     ·杂合再生子代菌丝体的培养第34页
     ·第二轮一第五轮原生质体融第34-3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5-54页
   ·农抗9512-3分析方法的建立第35-36页
     ·HPLC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第35-36页
     ·菌块-薄层层析法(TLC法)第36页
   ·出发菌株的选择第36-37页
   ·高产菌株的选育结果第37-40页
     ·紫外诱变处理第37-38页
       ·紫外线照射不同时间的诱变效果比较第37页
       ·紫外诱变菌株的筛选第37-38页
     ·紫外-前体耐受性复合筛选第38-39页
       ·加入前体时紫外线照射不同时间的诱变效果比较第38页
       ·紫外-前体耐受性复合诱变菌株的筛选第38-39页
     ·紫外-氯化锂复合诱变第39-40页
       ·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对 UV-Q9菌株的影响第39页
       ·紫外线-氯化锂诱变菌株的筛选第39-40页
   ·抗性菌株筛选第40-42页
     ·链霉素(Streptomycin)抗性菌株选育第40-41页
     ·庆大霉素(Gentamicin)抗性菌株选育第41-42页
     ·抗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第42页
   ·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因素第42-48页
     ·菌丝培养时间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第42-43页
     ·甘氨酸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第43-44页
     ·溶菌酶浓度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第44-45页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第45-46页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第46页
     ·PEG相对分子量对融合率的影响第46-47页
     ·PEG1000浓度对融合率的影响第47-48页
     ·原生质体保存的时间对再生的影响第48页
   ·基因组重排第48-53页
     ·出发菌株的选择第48-49页
     ·融合轮数与融合效率的关系第49页
     ·四亲本重组高产菌株的选育第49-51页
     ·传代稳定性试验第51-53页
   ·诱变和筛选流程图第53-54页
4 讨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DNA碱基甲基化修复酶AlkC的表达、纯化、结晶与功能探讨
下一篇:乳酸克鲁维酵母乳糖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