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生物质资源概述 | 第10-14页 |
| ·我国可开发的生物质资源 | 第11-12页 |
| ·生物质能转化利用技术 | 第12-13页 |
| ·国内外农作物秸秆的能源利用现状 | 第13-14页 |
| ·生物质燃烧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第14-19页 |
| ·生物质燃烧技术 | 第14页 |
| ·混合燃烧技术 | 第14-17页 |
| ·国内外生物质悬浮燃烧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17-19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意义 | 第21-22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及意义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秸秆燃烧相关基础理论 | 第22-28页 |
| ·秸秆的化学组成 | 第22页 |
| ·秸秆燃烧过程及影响因素 | 第22-25页 |
| ·失水干燥过程 | 第22-23页 |
| ·挥发分析出燃烧过程 | 第23-24页 |
| ·焦炭燃烧过程 | 第24-25页 |
| ·秸秆燃烧NOx的生成 | 第25-28页 |
| ·生物质燃烧NOx的排放与危害 | 第25-26页 |
| ·生物质燃烧NOx的生成机理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秸秆粉末燃烧特性仪器实验 | 第28-47页 |
| ·燃烧特性实验原理 | 第28-29页 |
| ·热分析原理 | 第28页 |
| ·燃烧特性研究的热天平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 ·秸秆的燃烧化学特性分析 | 第29-32页 |
| ·秸秆的工业分析 | 第29-30页 |
| ·秸秆的元素分析 | 第30-31页 |
| ·秸秆的热值分析 | 第31-32页 |
| ·秸秆粉末的燃烧热重实验 | 第32-40页 |
| ·实验仪器与方法 | 第32-34页 |
| ·秸秆的热重曲线 | 第34-36页 |
| ·热重曲线特征值点的确定 | 第36-37页 |
| ·热重分析燃烧特性的表征 | 第37-38页 |
| ·生物质燃料燃烧特性分析 | 第38-40页 |
| ·秸秆燃烧动力学分析 | 第40-44页 |
| ·动力学基本表达式 | 第40-41页 |
| ·Coats-Redfern法 | 第41-43页 |
| ·动力学参数分析 | 第43-44页 |
| ·秸秆粉与煤粉低混燃比下的燃烧热重实验 | 第44-46页 |
| ·实验仪器与方法 | 第44-45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5页 |
| ·混燃曲线燃烧特性分析 | 第45-46页 |
| ·本章小节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秸秆碎段颗粒的燃烧特性仪器实验 | 第47-60页 |
| ·油菜秸秆不同粒径碎段的燃烧热重实验 | 第47-50页 |
| ·实验仪器与方法 | 第47-48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8-50页 |
| ·油菜秸秆不同结构碎段的燃烧热重实验 | 第50-55页 |
| ·实验仪器及方法 | 第50-51页 |
| ·不同表面构成对失水、脱挥发分过程的影响 | 第51-53页 |
| ·不同表面构成对焦炭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53-55页 |
| ·水稻秸秆不同部位碎段的燃烧热重实验 | 第55-58页 |
| ·实验仪器与方法 | 第56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6-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五章 基于ASPEN PLUS的秸秆燃烧NOx生成模拟 | 第60-69页 |
| ·ASPEN PLUS简介 | 第60-61页 |
| ·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61-62页 |
| ·化学反应平衡 | 第61页 |
| ·相平衡 | 第61-62页 |
| ·建立模型 | 第62-65页 |
| ·模拟对象 | 第62页 |
| ·模型建立 | 第62-65页 |
| ·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 ·模型的可靠性验证 | 第65-67页 |
| ·温度对NOx生成的影响 | 第67-68页 |
| ·过量空气系数对NOx的影响 | 第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2页 |
| ·全文总结 | 第69-70页 |
| ·工作展望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在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