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我国矿井供电系统的基本状况 | 第10-12页 |
| ·矿井供电系统电压等级 | 第10页 |
| ·矿井供电系统基本结构 | 第10-12页 |
| ·矿井供电系统选择性漏电保护装置的重要性 | 第12-13页 |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常用漏电保护器及漏电理论分析 | 第15-39页 |
| ·漏电保护器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第15-16页 |
| ·漏电保护器的主要类型 | 第16-18页 |
| ·漏电保护国家标准及其性能参数 | 第18-22页 |
| ·漏电保护器的国家标准 | 第18-20页 |
| ·漏电保护器的性能参数 | 第20-22页 |
| ·井下电网的漏电原理分析 | 第22-25页 |
| ·单相漏电故障时的零序电压 | 第23-24页 |
| ·单相漏电故障时的零序电流 | 第24-25页 |
| ·漏电电流 | 第25页 |
| ·选择性漏电保护原理 | 第25-34页 |
| ·零序电流幅值比较法 | 第27页 |
| ·群体比幅比相法 | 第27页 |
| ·附加直流电源法 | 第27-29页 |
| ·零序功率方向法 | 第29-34页 |
| ·脉冲比相法 | 第29-30页 |
| ·过零触发法 | 第30-31页 |
| ·相敏整流法 | 第31-33页 |
| ·选线判据法 | 第33-34页 |
| ·本系统所采用的选择性漏电保护方法 | 第34页 |
| ·单相漏电故障仿真分析 | 第34-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选择性漏电保护装置的硬件电路设计 | 第39-58页 |
| ·总体硬件设计 | 第39-41页 |
| ·核心控制器DSPIC30F4012 | 第41-45页 |
| ·从处理器PIC16F877A | 第45-46页 |
| ·电压测量模块 | 第46-49页 |
| ·低通滤波器 | 第47-48页 |
| ·ADC | 第48-49页 |
| ·分支馈电开关处零序电流的采样 | 第49-50页 |
| ·人机接口单元 | 第50-52页 |
| ·光纤传输 | 第52-53页 |
| ·光纤 | 第52-53页 |
| ·光纤通信 | 第53页 |
| ·PROFIBUS总线 | 第53-57页 |
| ·现场总线的概念 | 第53-54页 |
| ·PROFIBUS总线 | 第54-55页 |
| ·基于光纤的PROFIBUS-DP总线 | 第55-57页 |
| ·基于SPC3的PROFIBUS-DP总线传输协议实现 | 第55-56页 |
| ·基于RS-485的PROFIBUS-DP总线传输协议实现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四章 选择性漏电保护装置的软件设计 | 第58-69页 |
| ·软件设计原则 | 第58-59页 |
| ·程序的总体设计 | 第58页 |
| ·程序的编制 | 第58-59页 |
| ·程序的检查和修改 | 第59页 |
| ·程序的调试 | 第59页 |
| ·软件开发环境 | 第59-61页 |
| ·MPLAB集成开发环境(IDE) | 第59-61页 |
| ·程序调试 | 第61页 |
| ·交流信号的采样算法分析 | 第61-63页 |
| ·傅氏算法 | 第62-63页 |
| ·均方根算法 | 第63页 |
| ·软件设计方案 | 第63-68页 |
| ·程序构成 | 第63-65页 |
| ·主程序模块 | 第65页 |
| ·选择性漏电保护选线模块(PIC16F877A) | 第65页 |
| ·初始化与自检模块 | 第65-66页 |
| ·额定参数检测计算模块 | 第66-67页 |
| ·电压检测模块 | 第67页 |
| ·绝缘电阻检测模块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五章 选择性漏电保护装置抗干扰设计 | 第69-75页 |
| ·干扰源及危害 | 第69-70页 |
| ·选择性漏电保护装置硬件的抗干扰设计 | 第70-72页 |
| ·电源的抗干扰 | 第70-71页 |
| ·印刷板的抗干扰 | 第71-72页 |
| ·信号传输通道的抗干扰 | 第72页 |
| ·选择性漏电保护装置的软件抗干扰设计 | 第72-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