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北京市土壤多环芳烃分布特征与风险评价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33页
 1 土壤有机污染概况第12-13页
 2 多环芳烃的化学性质第13-15页
 3 城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残留特征第15-17页
 4 影响城市土壤中多环芳烃分布的主要因素第17-19页
   ·污染源的影响第17-18页
   ·生物因素的影响第18-19页
   ·环境因素的影响第19页
 5 研究城市土壤中多环芳来源与分布的常见方法第19-21页
   ·比值法第20页
   ·数理统计学分析法第20页
   ·地理统计学分析法第20-21页
 6 城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风险评价第21-24页
   ·剂量-效应评价第22页
   ·暴露评价第22-23页
   ·风险表征第23-24页
 7 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析方法第24-31页
   ·样品萃取第25-27页
     ·索氏提取(Soxhlet Extraction)第25页
     ·超声提取法(Ultrasonic Extraction)第25页
     ·微波萃取(Microwave Extraction)第25-26页
     ·加速溶剂萃取(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第26页
     ·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第26页
     ·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第26-27页
   ·净化(cleanup)第27-28页
     ·弗罗里硅土柱第27页
     ·氧化铝柱第27页
     ·硅胶柱第27-28页
     ·凝胶渗透层析第28页
     ·活性炭柱第28页
     ·商品化的固相萃取小柱第28页
   ·色谱分析第28-31页
     ·气相色谱法(GC)第28-29页
     ·高效液体色谱(HPLC)第29页
     ·气-质联用(GC-MS)第29-31页
     ·色谱定量分析方法第31页
 8 小结与讨论第31-32页
 9 本研究的目的及创新点第32-33页
第二章 多环芳烃分析方法的建立第33-4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3-34页
   ·主要仪器及试剂第33页
   ·多环芳烃提取方法第33-34页
     ·多环芳烃的萃取第33-34页
     ·多环芳烃的净化第34页
     ·色谱与质谱条件第3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4-39页
   ·多环芳烃实验条件选择第34-37页
     ·空白分析第34-35页
     ·固相萃取方法选择第35-37页
     ·GC/MS设置优化第37页
   ·回收率和检测限第37-38页
   ·北京市土壤多环芳烃分析第38-39页
 4 小结与讨论第39-41页
第三章 北京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与源解析第41-54页
 1 采样地点概况第41-44页
   ·北京市概况第41-42页
   ·2008 奥运会概况第42-43页
   ·北京市土壤污染研究近况第43-44页
 2 采样方法与采样地点第44-45页
 3 样品处理第45-46页
   ·风干第45页
   ·样品粗磨第45页
   ·细磨样品第45页
   ·样品保存第45-46页
 4 结果与分析第46-53页
   ·北京市土壤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第46-49页
     ·北京市土壤中PAHs的污染水平第46-47页
     ·不同功能区的PAHs污染水平第47-48页
     ·不同城市环线之间的PAHs污染水平第48-49页
   ·使用GIS插值分析PAHs空间分布特征第49-50页
   ·有机质与多环芳烃的回归分析第50-51页
   ·多环芳烃源解析第51-53页
 5 小结与讨论第53-54页
第四章 北京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致癌风险评价第54-61页
 1 模型描述第54-55页
   ·因不慎摄入土壤而产生的ILCRs第54页
   ·通过皮肤直接接触土壤产生的ILCRs第54-55页
   ·通过摄入土壤尘产生的ILCRs第55页
 2 参数获得第55-58页
   ·CS,土壤中PAHs浓度第55-56页
   ·CSF,斜率致癌因子第56-57页
   ·人体生理学指标第57页
   ·其它指标第57-5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8-60页
 4 小结与讨论第60-61页
第五章 结论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72页
致谢第72-73页
作者简介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炎陵县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变化趋势研究
下一篇:一种新型蓝藻清除机械的除藻机理及除藻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