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县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变化趋势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15页 |
·可持续发展提出 | 第10页 |
·生态足迹模型提出 | 第10-11页 |
·生态足迹模型国内外应用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生态足迹模型的优点与不足 | 第15页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8-22页 |
1 地理位置与自然状况 | 第18-20页 |
2 自然资源 | 第20-21页 |
3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1页 |
4 本章小节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 | 第22-31页 |
1 生态足迹理论方法概述 | 第22-26页 |
2 生态足迹模型的改进 | 第26-30页 |
·均衡因子的调整 | 第26页 |
·化石能源地的生态承载力 | 第26-27页 |
·污染物生态足迹 | 第27页 |
·水资源生态足迹 | 第27-29页 |
·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 | 第29-30页 |
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炎陵县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 第31-48页 |
1 生态足迹计算 | 第31-39页 |
·生物资源账户生态足迹计算 | 第31-32页 |
·能源消耗生态足迹 | 第32-34页 |
·污染物生态足迹计算 | 第34-36页 |
·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 | 第36-37页 |
·各土地类型人均生态足迹分析 | 第37-39页 |
2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 第39-41页 |
·各类型土地人均生态承载力分析 | 第40-41页 |
3 生态足迹的动态分析 | 第41-42页 |
4 炎陵县发展能力评价 | 第42-46页 |
·万元GDP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 第42-43页 |
·生态压力指数分析 | 第43-44页 |
·生态足迹多样性与发展能力分析 | 第44-46页 |
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炎陵县生态足迹发展趋势预测 | 第48-54页 |
1 灰色预测建模机理 | 第48-50页 |
2 生态足迹发展趋势预测 | 第50-52页 |
3 预测结果分析 | 第52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4-60页 |
1 结论 | 第54-55页 |
·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 | 第54页 |
·炎陵县2000年-2007年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 第54-55页 |
·炎陵县发展能力评价 | 第55页 |
·生态足迹结果预测分析 | 第55页 |
2 炎陵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 第55-58页 |
3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