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1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7-19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 | 第19页 |
·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点 | 第19-21页 |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我国高校辅导员评价相关理论概述 | 第21-32页 |
·高校辅导员评价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评价 | 第21页 |
·高校辅导员评价 | 第21-22页 |
·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 | 第22页 |
·辅导员评价方法的研究和比较 | 第22-29页 |
·辅导员评价类别 | 第22-23页 |
·诊断性评价 | 第22页 |
·形成性评价 | 第22-23页 |
·总结性评价 | 第23页 |
·辅导员评价模式 | 第23-24页 |
·辅导员发展性评价理论的提出 | 第24-25页 |
·发展性评价 | 第24-25页 |
·辅导员发展性评价 | 第25页 |
·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 | 第25页 |
·辅导员发展性评价和辅导员奖惩性评价的比较 | 第25-29页 |
·辅导员发展性评价的主要特点 | 第25页 |
·辅导员奖惩性评价的主要特点 | 第25-26页 |
·辅导员发展性评价和辅导员奖惩性评价的比较 | 第26-29页 |
·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第29-30页 |
·党和政府关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 | 第30-31页 |
·其它理论基础 | 第31-32页 |
第3章 我国高校现行辅导员评价体系分析 | 第32-37页 |
·高校现行辅导员评价的现状 | 第32-33页 |
·高校现行辅导员评价的弊端 | 第33-35页 |
·评价取向功利 | 第33-34页 |
·评价指标单一 | 第34页 |
·评价功能弱化 | 第34-35页 |
·评价方法机械 | 第35页 |
·评价过程不民主 | 第35页 |
·改革和创新辅导员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 第35-37页 |
·改革和创新辅导员评价体系是我国教育评价发展趋势所决定 | 第35-36页 |
·改革和创新辅导员评价体系是辅导员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所要求 | 第36页 |
·改革和创新辅导员评价体系是促进高校自身发展所需要 | 第36-37页 |
第4章 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7-51页 |
·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特点 | 第37-39页 |
·以面向未来促进个体发展为评价目的 | 第37页 |
·以展示成就和强调改进激励为主要评价功能 | 第37-38页 |
·以突出综合素质和重视个体差异为评价内容 | 第38页 |
·以主张自我反思及注重质性评价的主要评价方法 | 第38-39页 |
·自我评价和全员参与评价的评价主体 | 第39页 |
·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原则 | 第39-41页 |
·发展性原则 | 第39-40页 |
·主体性原则 | 第40页 |
·过程性原则 | 第40页 |
·反馈性原则 | 第40-41页 |
·规划性原则 | 第41页 |
·构建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指标 | 第41-51页 |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 第41-43页 |
·辅导员素质评价指标 | 第41-42页 |
·辅导员职责评价指标 | 第42-43页 |
·辅导员绩效评价指标 | 第43页 |
·辅导员教育影响评价指标 | 第43页 |
·筛选及表述评价指标 | 第43-47页 |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47-48页 |
·建立层次结构图 | 第47-48页 |
·计算各指标权重 | 第48页 |
·评价指标的计量方法 | 第48-51页 |
·客观数据的计量 | 第49页 |
·主观数据的计量 | 第49-51页 |
第5章 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实施 | 第51-64页 |
·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实施的程序 | 第51-55页 |
·评价准备阶段 | 第51-52页 |
·组织培训宣传评价指导思想 | 第51-52页 |
·明确职责成立评价小组成员 | 第52页 |
·优化指标制定多种评价方案 | 第52页 |
·统一认识建立辅导员评价制度 | 第52页 |
·评价实施阶段 | 第52-54页 |
·初次面谈 | 第52-53页 |
·收集评价信息 | 第53页 |
·评价面谈 | 第53-54页 |
·评价总结阶段 | 第54-55页 |
·撰写评价报告 | 第54页 |
·评价反馈 | 第54-55页 |
·建立辅导员个人档案袋 | 第55页 |
·复查面谈 | 第55页 |
·辅导员发展性评价实施的方法 | 第55-62页 |
·依据辅导员发展性评价内容划分的评价方法 | 第56-57页 |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 第56页 |
·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 | 第56-57页 |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 第57页 |
·依据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主体划分的评价方法 | 第57-59页 |
·辅导员自我评价 | 第57页 |
·同行专家评价 | 第57页 |
·管理者评价 | 第57-58页 |
·学生评价 | 第58页 |
·相关职能部门的评价 | 第58-59页 |
·依据辅导员发展性评价实施的手段划分的评价方法 | 第59-60页 |
·观察 | 第59-60页 |
·面谈 | 第60页 |
·问卷调查 | 第60页 |
·测试 | 第60页 |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在评价中的应用 | 第60-62页 |
·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62-64页 |
·评价过程的民主性 | 第62页 |
·评价信息的保密性 | 第62-63页 |
·评价策略的权变性 | 第63-64页 |
第6章 高校实施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 | 第64-73页 |
·实施辅导员发展性评价的价值分析 | 第64-65页 |
·加快辅导员专业发展 | 第64页 |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 第64页 |
·促进辅导员和学校双方受益 | 第64-65页 |
·促使辅导员心态和学校氛围的融合 | 第65页 |
·实施辅导员发展性评价的阻碍分析 | 第65-67页 |
·原有评价模式的惯性抵制 | 第65-66页 |
·评价制度的阻碍 | 第66-67页 |
·评价成本的制约 | 第67页 |
·实施辅导员发展性评价的对策分析 | 第67-73页 |
·加强实施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理念意识 | 第68页 |
·培养实施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客观环境 | 第68-70页 |
·政策和制度的支持是实施辅导员发展性评价的保障 | 第68-69页 |
·人员和资源的支撑是实施辅导员发展性评价的保证 | 第69页 |
·提高评价者和辅导员素质是实施辅导员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环节 | 第69页 |
·改革辅导员培训机制是推进辅导员发展性评价的重要手段 | 第69-70页 |
·设立制定独立的辅导员专业发展评价、咨询、审议制度的机构 | 第70页 |
·不断提升管理境界和管理水平,营造发展性和奖惩性互补管理文化 | 第70-73页 |
·评价目的的互补 | 第71页 |
·评价指标的互补 | 第71页 |
·评价主体的互补 | 第71页 |
·评价效果的互补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0页 |
附录B1 高校辅导员评价制度的调查问卷 | 第80-82页 |
附录B2 高校辅导员工作状况调查问卷 | 第82-83页 |